黔东北传统民居地域性营造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 第13-15页 |
·研究的地域范围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国内传统民居地域性研究 | 第15-18页 |
·国外传统民居地域性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的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页 |
·研究的框架(如下) | 第21-23页 |
·地域性营造及其与传统民居的关联性 | 第23-28页 |
·地域性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基于传统民居的地域性营造研究的策略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黔东北传统民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 第28-50页 |
·地形条件的制约 | 第28-36页 |
·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 第28-30页 |
·地形条件影响下的聚落营建形式 | 第30-34页 |
·地形条件影响下的建筑接地方式 | 第34-36页 |
·水域分布影响下的民居聚落形态 | 第36-38页 |
·弯曲河谷型 | 第36页 |
·迂回扇形 | 第36-37页 |
·半岛台地型 | 第37页 |
·河滩阶地型 | 第37-38页 |
·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38-46页 |
·风状况与建筑布局 | 第38-43页 |
·光照与建筑朝向 | 第43-44页 |
·水与民居的排水组织 | 第44-46页 |
·岩土植被 | 第46-50页 |
·岩土和植被类型 | 第46页 |
·建造材料的天然来源 | 第46-50页 |
第三章 黔东北传统民居对地域文化的表达 | 第50-72页 |
·黔东北地区民族文化概述 | 第50-55页 |
·民族节日与民间文艺 | 第50-52页 |
·民族饮食和服饰 | 第52-53页 |
·宗教信仰 | 第53-55页 |
·居住观念 | 第55-68页 |
·重风水的居住观 | 第56-63页 |
·儒家思想观念对民居营造的影响 | 第63-68页 |
·审美文化 | 第68-72页 |
·物质性的需求 | 第68-69页 |
·精神方面的需求 | 第69-72页 |
第四章 黔东北传统民居对地域营造技术的运用 | 第72-104页 |
·黔东北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 | 第72-77页 |
·材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 第72-73页 |
·材料的加工方式及其应用 | 第73-77页 |
·结构形式 | 第77-100页 |
·木构架的形式及构件 | 第77-88页 |
·屋顶结构及营造技术 | 第88-92页 |
·围护墙体及营造技术 | 第92-94页 |
·基础处理及营造技术 | 第94-95页 |
·民居细部装饰及构造 | 第95-100页 |
·相关适宜技术的应用 | 第100-104页 |
·通风隔热 | 第100-101页 |
·采光措施 | 第101页 |
·防潮措施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黔东北传统民居与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 | 第104-124页 |
·当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想 | 第104-107页 |
·对传统建筑“形”的借鉴、“意”的追求 | 第104-105页 |
·与地域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 第105-106页 |
·结合技术的当代地域性建筑 | 第106-107页 |
·基于黔东北传统民居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思维 | 第107-112页 |
·形神兼备“之”形—地域性在现代建筑形式上的体现 | 第107-109页 |
·形神兼备“之”神—地域性在现代建筑空间上的体现 | 第109-112页 |
·建筑地域性的表达方法 | 第112-124页 |
·对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112-117页 |
·关于符号学的表达 | 第117-121页 |
·对地域空间的表达 | 第121-12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附录 | 第128-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