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次 | 第6-9页 |
Contents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既往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基础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方法 | 第16-18页 |
·对象界定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陕南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形成背景 | 第20-30页 |
·前店后宅式院落民居分布与保存现状 | 第20-22页 |
·分布状况 | 第20页 |
·保存现状 | 第20-22页 |
·物质环境的影响 | 第22-23页 |
·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22页 |
·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22页 |
·功能需求的影响 | 第22-23页 |
·多元文化的影响 | 第23-25页 |
·多元文化产生的原因 | 第23-24页 |
·秦、荆楚、巴蜀文化的影响 | 第24-25页 |
·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25-28页 |
·陕南历史移民的影响 | 第25页 |
·风水思想的影响 | 第25-26页 |
·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26页 |
·“礼”思想的影响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依山傍水的聚落布局 | 第30-44页 |
·聚落选址 | 第30-32页 |
·平坦的河汉平坝 | 第30-31页 |
·便利的水陆交通 | 第31-32页 |
·丰富的水利资源 | 第32页 |
·线性骨架 | 第32-38页 |
·两山夹一川的骨架基础 | 第32-33页 |
·线性的群体空间布局 | 第33-36页 |
·层次丰富的街巷空间 | 第36-38页 |
·群落形态 | 第38-42页 |
·群落的方向性 | 第38-40页 |
·群落的疏密性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前店后宅的院落空间 | 第44-64页 |
·合院式的建筑布局 | 第44-52页 |
·窄长的合院单元 | 第44-46页 |
·以“四合院”为主的院落套接 | 第46-48页 |
·高窄逼仄的天井院落 | 第48-51页 |
·开敞自由的杂院空间 | 第51-52页 |
·前店后宅的商住空间 | 第52-56页 |
·前店后宅的功能变化 | 第52-54页 |
·以天井为中心的空间序列 | 第54-55页 |
·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 | 第55-56页 |
·典型空间单元 | 第56-62页 |
·外实内虚的正房空间 | 第56-59页 |
·内外通透的店铺空间 | 第59-61页 |
·灵活多变的附属空间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多元并存的建筑形态 | 第64-82页 |
·因地制宜的结构体系 | 第64-70页 |
·以穿斗式为主的土木结构 | 第64-67页 |
·以抬梁式为主的混合结构 | 第67-70页 |
·雕而不画的简单装饰 | 第70-75页 |
·以简单木雕为主的木构架装饰 | 第70-71页 |
·以砖雕为主的墙体装饰 | 第71-72页 |
·以砖雕与瓦调为主的屋面装饰 | 第72-73页 |
·以透雕为主的门窗装饰 | 第73-75页 |
·朴素淡雅的建筑色彩 | 第75-80页 |
·“黑白灰”的外部色彩 | 第75-79页 |
·简单朴素的内部色彩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