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电子证据界定与可采性标准实证研究--以检察机关查办贪贿案件为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电子证据的一般原理 | 第13-25页 |
第一节 电子证据的形成和司法运用 | 第13-14页 |
一、电子证据的产生背景 | 第13页 |
二、电子证据的司法运用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电子证据含义的界定 | 第14-16页 |
一、电子证据的内在本质 | 第14-15页 |
二、电子证据的表现与输出形式 | 第15页 |
三、电子证据的载体介质 | 第15页 |
四、电子证据的特征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电子证据的类型辨识 | 第16-25页 |
一、电子数据 | 第17-19页 |
二、视听资料 | 第19-22页 |
三、电子化的传统证据 | 第22-24页 |
四、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电子证据可采性的辨析 | 第25-34页 |
第一节 电子证据可采性的一般原理 | 第25-26页 |
一、证据可采性概述 | 第25-26页 |
二、国外电子证据可采性规制简介 | 第26页 |
第二节 电子证据可采性的路径选择 | 第26-29页 |
一、我国刑诉法电子证据可采性规定的简要评析 | 第26-27页 |
二、电子证据可采性的设立思路 | 第27-28页 |
三、电子证据可采性的基本辨识原则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电子证据可采性的基本标准 | 第29-34页 |
一、关联性标准 | 第29页 |
二、合法性标准 | 第29-30页 |
三、形式真实性标准 | 第30-34页 |
第三章 贪贿案件电子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实证分析 | 第34-46页 |
第一节 贪贿案件电子证据的类型辨识 | 第34-36页 |
一、贪贿案件常见电子证据的种类 | 第34-35页 |
二、贪贿案件常见电子证据的界定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可采性规则的分类研究 | 第36-46页 |
一、公共机构保存的信息 | 第36-37页 |
二、各类商业活动与资金记录 | 第37-40页 |
三、个人自行制作保存的电子证据 | 第40-43页 |
四、技术侦查获取的电子证据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