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现状与问题 | 第13-31页 |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立法与司法 | 第13-15页 |
一、 我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立法 | 第13-14页 |
二、 我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司法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实践与探索 | 第15-19页 |
一、 审查起诉阶段运行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渊源 | 第15-16页 |
二、 非法证据排除对审查起诉提出的新要求 | 第16-17页 |
三、 审查起诉阶段运行非法证据排除的实践与探索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问题与困难 | 第19-25页 |
一、 对运行的态度消极 | 第19-20页 |
二、 对非法证据的界定不清 | 第20-22页 |
三、 对瑕疵证据进行补正与解释的程序混乱、方式单一 | 第22-23页 |
四、 排除的可操作性缺乏 | 第23-25页 |
第四节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问题成因评析 | 第25-31页 |
一、 体制层面的原因 | 第25-27页 |
二、 理念层面的原因 | 第27-29页 |
三、 现实层面的原因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基本法理 | 第31-43页 |
第一节 非法证据的概述 | 第31-35页 |
一、 非法证据的概念 | 第31页 |
二、 非法证据的分类 | 第31-32页 |
三、 非法证据的条件 | 第32-33页 |
四、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五、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施性制度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基本特点与程序性比较 | 第35-38页 |
一、 基本特点 | 第35-36页 |
二、 程序性比较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的法理基础 | 第38-40页 |
一、 行使公诉权与非法证据排除 | 第38-39页 |
二、 履行监督职能与非法证据排除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排除的诉讼价值 | 第40-43页 |
一、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具有及时性 | 第41页 |
二、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具有灵活应变性 | 第41-42页 |
三、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具有诉讼兼容性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完善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机制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 第43-56页 |
第一节 确立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原则 | 第43-45页 |
一、 强制排除和裁量排除相结合原则 | 第43-44页 |
二、 主动处理和优先处理相结合原则 | 第44页 |
三、 事先预防和事后排除相结合原则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构建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具体工作规则 | 第45-51页 |
一、 非法证据的审查发现 | 第45-47页 |
二、 非法证据的调查核实 | 第47-48页 |
三、 非法证据的排除 | 第48-50页 |
四、 排除后的效力及权利救济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完善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配套机制 | 第51-56页 |
一、 建立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 第51页 |
二、 完善侦诉配合机制 | 第51-53页 |
三、 规范监督与质询程序 | 第53-54页 |
四、 强化辩护律师参与机制 | 第54页 |
五、 完善部门衔接机制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