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1 海草简介 | 第13-19页 |
·海草的分类与分布 | 第13-16页 |
·海草的形态特征 | 第16-17页 |
·海草的功能 | 第17-19页 |
·海草资源的现状以及海草场修复 | 第19页 |
2 中国海草概况 | 第19-24页 |
·中国海草的分类与分布 | 第19-21页 |
·山东近岸海域典型海草大叶藻 | 第21-23页 |
·大叶藻的分类地位和分布 | 第21页 |
·大叶藻的形态特征 | 第21-23页 |
·大叶藻的繁殖策略 | 第23页 |
·我国海草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3 保护遗传学研究 | 第24-26页 |
·保护遗传学简介 | 第24页 |
·保护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保护遗传学在海草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大叶藻科海草的抽样调查与鉴定 | 第26-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调查与采集 | 第26页 |
·形态特征鉴定 | 第26-27页 |
·ITS 序列鉴定 | 第27-28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27页 |
·PCR 扩增 | 第27页 |
·DNA 序列测定 | 第27页 |
·序列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形态鉴定 | 第28-29页 |
·ITS 序列鉴定 | 第29-30页 |
·山东地区大叶藻科海草种类、生物量及生境特征 | 第30-32页 |
3 讨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大叶藻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 第33-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DNA 提取 | 第34页 |
·PCR 扩增 | 第34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引物筛选 | 第35-36页 |
·种群内遗传多样性 | 第36-37页 |
·种群间的遗传关系 | 第37-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大叶藻生殖枝的离体培养及种子早期发育研究 | 第43-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生殖枝的采集与室内培养 | 第43页 |
·种子的收集与种子萌发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大叶藻生殖枝的结构 | 第44-46页 |
·离体生殖枝的发育情况 | 第46-47页 |
·大叶藻的开花过程 | 第47-48页 |
·种子的发育与散落 | 第48-50页 |
·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的发育 | 第50-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大叶藻早期发育阶段光合与呼吸特性研究 | 第54-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实验材料的处理 | 第54-55页 |
·液相氧电极法 | 第55-56页 |
·呼吸作用实验 | 第56页 |
·光合作用实验 | 第5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2 结果 | 第56-62页 |
·大叶藻早期发育阶段特性 | 第56-57页 |
·呼吸作用特性 | 第57-59页 |
·光合作用特性 | 第59-62页 |
3 讨论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学术论文 | 第72页 |
发明专利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