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 冬虫夏草概述 | 第12-15页 |
·冬虫夏草的研究史 | 第12页 |
·冬虫夏草的分类 | 第12-13页 |
·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 | 第13页 |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2 冬虫夏草寄主昆虫 | 第15-16页 |
·卵 | 第15页 |
·幼虫 | 第15-16页 |
·蛹 | 第16页 |
·成虫 | 第16页 |
3 冬虫夏草菌 | 第16-19页 |
·冬虫夏草菌生活史 | 第16页 |
·冬虫夏草菌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点 | 第16-17页 |
·冬虫夏草菌的鉴定 | 第17-19页 |
4 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 | 第19-21页 |
·虫草多糖 | 第19页 |
·氨基酸类和肽类 | 第19-20页 |
·糖醇、甾醇类 | 第20页 |
·脂肪和脂肪酸 | 第20页 |
·虫草素和生物碱 | 第20-21页 |
·微量元素 | 第21页 |
·其他成分 | 第21页 |
5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功能 | 第21-23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1-22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2页 |
·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 | 第22页 |
·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 第22-23页 |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 第23页 |
·雄激素作用 | 第23页 |
6 冬虫夏草有性型的人工开发研究 | 第23-24页 |
·寄主幼虫的培养 | 第23-24页 |
·侵染幼虫 | 第24页 |
7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人工开发研究 | 第24-25页 |
·冬虫夏草的深层液体培养 | 第25页 |
·固体培养 | 第25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9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调查研究 | 第27-43页 |
引言 | 第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调查 | 第27页 |
·冬虫夏草及其寄主昆虫的采挖调查 | 第27-29页 |
·虫草寄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9-30页 |
·天祝蝙蝠蛾幼虫的越冬机制研究 | 第30页 |
·冬虫夏草膜皮形成过程的观察研究 | 第30-31页 |
2 结果 | 第31-36页 |
·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 | 第31页 |
·采挖结果 | 第31-32页 |
·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32-35页 |
·虫草蝙蝠蛾幼虫的越冬机制 | 第35页 |
·冬虫夏草膜皮形成的机制 | 第35-36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6-38页 |
·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 | 第36页 |
·采挖结果 | 第36-37页 |
·关于虫草寄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37页 |
·虫草蝙蝠蛾幼虫的越冬机制问题 | 第37-38页 |
·冬虫夏草膜皮形成的机制问题 | 第38页 |
4 小结 | 第38-43页 |
第三章 甘肃天祝冬虫夏草无性型单孢子菌的鉴定 | 第43-51页 |
引言 | 第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44页 |
·研究材料和来源 | 第44页 |
·真菌DNA的提取(按EZNA Fungal DNAKit方法) | 第44-45页 |
·真菌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45-46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6页 |
·PCR反应 | 第46页 |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46页 |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46-47页 |
·序列测定和数据的处理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47页 |
·特定区域的PCR扩增结果 | 第47-48页 |
·序列排列和数据处理分析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天祝虫草的特点 | 第49-50页 |
·单孢子菌株鉴定的特殊意义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冬虫夏草无性型被毛孢真菌快速培养技术的研究 | 第51-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分离、培养方法 | 第51-52页 |
·辐照对蝙蝠蛾幼虫培养基及蚕蛹培养基的影响 | 第52页 |
·外力断裂菌丝的情况观察 | 第52页 |
·培养基液面深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2页 |
·浅层静止培养方法的应用 | 第52页 |
2 结果 | 第52-54页 |
·单孢子菌落生长的显微观察 | 第52-53页 |
·辐照对蝙蝠蛾幼虫培养基及蚕蛹培养基的影响 | 第53页 |
·外力断裂菌丝的结果 | 第53页 |
·培养基液面深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3页 |
·浅层静止培养方法的应用 | 第53-54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54-55页 |
·关于冬虫夏草菌的感染机制 | 第54页 |
·中国被毛孢菌专性寄生的可能原因 | 第54-55页 |
·外力打断菌丝的意义 | 第55页 |
·浅层静止发酵的优势 | 第55页 |
4 小结 | 第55-58页 |
第五章 冬虫夏草无性型高效培养技术的产业化程序构建 | 第58-66页 |
1 工艺的确立 | 第58-59页 |
·液体培养 | 第58页 |
·人工给氧技术的应用 | 第58页 |
·机械化捣碎菌种 | 第58页 |
·用浅层容器静止培养产品,自然给氧 | 第58-59页 |
·醇沉法提取多糖 | 第59页 |
2 产业化所需设备的研制 | 第59-61页 |
·产业化菌种培养设备 | 第59-60页 |
·产业化产品培养设备 | 第60-61页 |
·灭菌柜等的改进 | 第61页 |
3 生产车间的设计和建设 | 第61-63页 |
·菌种培养室 | 第61-62页 |
·生产准备室 | 第62页 |
·水纯化室 | 第62页 |
·配液分装室 | 第62页 |
·灭菌室 | 第62页 |
·冷却、接种室 | 第62页 |
·培养室 | 第62页 |
·产品收集室 | 第62页 |
·多糖提取室 | 第62页 |
·干燥室 | 第62页 |
·库房 | 第62-63页 |
·培养容器生产车间 | 第63页 |
·设计图(示意) | 第63页 |
4 冬虫夏草无性型菌丝体的产业化生产程序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的人工养殖 | 第66-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北京幼虫饲养试验 | 第66页 |
·甘肃虫草寄主幼虫的人工培养试验 | 第66-67页 |
·甘肃虫草寄主无菌幼虫的人工培养试验 | 第67-68页 |
2 试验结果 | 第68-69页 |
·北京幼虫饲养试验结果 | 第68页 |
·甘肃幼虫饲养实验结果(图6-4) | 第68页 |
·甘肃无菌幼虫的人工培养试验结果 | 第68-69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69-71页 |
·关于低海拔地区人工饲养幼虫的可行性探讨 | 第69-70页 |
·关于土壤介质的替代 | 第70页 |
·关于无菌幼虫的饲养 | 第70-71页 |
4 小结 | 第71-74页 |
第七章 冬虫夏草菌对寄主昆虫侵染机制的研究 | 第74-78页 |
引言 | 第74页 |
1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供试幼虫 | 第74页 |
·冬虫夏草中国被毛孢菌 | 第7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74-75页 |
·幼虫体外接触感染 | 第74-75页 |
·幼虫饲料感染 | 第75页 |
·幼虫注射感染 | 第75页 |
3 试验结果 | 第75-77页 |
·体外接触感染组 | 第75页 |
·饲料感染组 | 第75-76页 |
·注射组 | 第76-77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77页 |
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八章 冬虫夏草菌丝液诱导HepG2肝癌细胞凋亡作用与机制研究 | 第78-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受试物 | 第78页 |
·细胞培养与处理 | 第78页 |
·细胞存活率测定(结晶紫染色法) | 第78页 |
·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测定) | 第78页 |
·细胞内ROS检测 | 第78-7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9-82页 |
·冬虫夏草菌丝液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79页 |
·冬虫夏草菌丝液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作用 | 第79-80页 |
·冬虫夏草菌丝液诱导HepG2细胞内ROS的产生 | 第80-81页 |
·冬虫夏草粗提取液对HepG2细胞内凋亡相关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81-82页 |
3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第83-84页 |
第十章 创新性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 | 第93-94页 |
本课题已发表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