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抗蚜机制研究及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创制小麦抗蚜新种质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10页
主要符号表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麦蚜危害特性及抗蚜研究的重要性第11-12页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第11页
     ·麦蚜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11-12页
     ·开展小麦抗蚜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12页
   ·小麦抗蚜评价标准第12-14页
     ·蚜量比值法第13页
     ·模糊识别法第13页
     ·蚜虫内禀自然增长率第13-14页
     ·蚜情指数法第14页
     ·千粒重损失率第14页
     ·刺探电位图谱第14页
   ·小麦抗蚜机理研究进展第14-18页
     ·小麦抗蚜的形态学特征第14-15页
     ·营养物质含量与其抗蚜性的关系第15-16页
       ·可溶性糖含量第15页
       ·氨基酸含量第15-16页
       ·总蛋白质含量第16页
     ·次生物质含量与其抗蚜性的关系第16-17页
       ·酚类化合物第16-17页
       ·其它次生物质第17页
     ·PAL、PPO、POD活性与其抗蚜性的关系第17-18页
   ·作物抗虫育种研究进展第18-23页
     ·形态学抗虫育种阶段第18页
     ·生化抗虫育种阶段第18-19页
     ·分子标记辅助抗虫育种第19页
     ·转外源抗虫基因的抗虫育种第19-20页
     ·利用RNAi技术提高作物的抗虫性第20-23页
   ·立论依据、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23-25页
     ·立论依据第23页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小麦抗蚜水平的鉴定及与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第25-34页
   ·材料和方法第25-26页
     ·试验材料第25页
     ·供试蚜虫第25页
     ·抗蚜性鉴定方法第25-26页
     ·小麦形态特征的测定第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6-32页
     ·小麦品种(系)抗蚜性鉴定结果第26-30页
       ·供试小麦品种(系)孕穗期抗蚜性鉴定第26页
       ·灌浆期小麦穗部抗蚜性评价第26-27页
       ·灌浆期小麦茎叶抗蚜性评价第27页
       ·供试小麦品种(系)孕穗期和灌浆期抗蚜性综合评价第27-30页
     ·小麦形态特征与抗蚜性的相关性第30-32页
       ·小麦品种(系)的抗蚜水平第30-31页
       ·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第31-32页
       ·小麦形态特征与抗蚜水平相关性分析第32页
   ·讨论第32-34页
第三章 利用SSR标记分析小麦抗麦长管蚜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第34-41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试验材料第34页
     ·DNA提取第34页
     ·PCR扩增的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第34-35页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第35页
     ·SSR分析第35页
     ·数据分析第35-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不同品种(系)抗蚜性评价结果第36-37页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结果第37-38页
     ·各供试基因型的聚类分析第38-39页
   ·讨论第39-41页
第四章 小麦灌浆期抗麦长管蚜生理机制的研究第41-48页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材料第41页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41-43页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41-42页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42页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第42页
       ·总酚测定第42-43页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测定第43页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43页
     ·数据分析处理第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46页
     ·可溶性糖含量第43-44页
     ·蛋白质含量第44页
     ·脯氨酸含量第44-45页
     ·总酚含量第45页
     ·叶绿素含量第45-46页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第46页
   ·讨论第46-48页
第五章 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沉默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第48-64页
   ·材料与方法第48-56页
     ·试验试剂第48-49页
     ·载体构建步骤第49-51页
       ·CbE E4基因片段获得第50页
       ·CbE E4片断反向插入FAD2 Intron1的下游第50页
       ·CbE E4片断正向插入FAD2 Intron1的上游第50-51页
       ·插入启动子和终止子第51页
     ·遗传转化第51-54页
       ·受体小麦品种及转化方式第51页
       ·转化质粒的制备第51-53页
       ·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第53-54页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方法第54-55页
     ·麦长管蚜的饲养及试验材料第55页
     ·蚜虫羧酸酯酶活性测定方法第55页
     ·实时焚光定量PCR分析第55-56页
   ·结果与分析第56-63页
     ·CbEE4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得与序列分析第56-57页
     ·RNAi载体的构建第57-58页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第58-60页
       ·转基因植株T_0代的获得第58-59页
       ·转基因植株T_3代PCR鉴定第59-60页
     ·不同龄期蚜虫羧酸酯酶基因表达量分析第60页
     ·辛硫磷溶液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第60页
     ·转基因株系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表达量干扰效果分析第60-62页
     ·转基因株系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分析第62页
     ·转基因株系对麦长管蚜繁殖率的影响第62-63页
   ·讨论第63-64页
第六章 利用RNAi沉默麦长管蚜脂蛋白脂肪酶基因和嗅觉相关蛋白Gqa基因第64-77页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试剂第64页
     ·麦长管蚜的饲养及试验材料第64-65页
     ·LPL和Gqa的克隆第65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65页
   ·结果分析第65-74页
     ·利用RNAi干扰麦长管蚜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的研究第65-70页
       ·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片段获得与序列分析第65-66页
       ·RNAi载体的构建第66-68页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68页
       ·转基因株系阳性鉴定结果第68-69页
       ·不同龄期麦长管蚜LPL基因表达量分析第69页
       ·辛硫磷溶液对麦长管蚜脂蛋白脂肪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第69页
       ·转基因株系对麦长管蚜脂蛋白脂肪酶基因表达效果分析第69-70页
       ·转基因株系对麦长管蚜繁殖率结果分析第70页
     ·利用RNAi干扰麦长管蚜嗅觉相关蛋白Gqa基因的研究第70-74页
       ·Gqa基因片段获得与序列分析第70-71页
       ·Gq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第71页
       ·不同龄期麦长管蚜Gqa基因表达情况第71-72页
       ·辛硫磷溶液对Gqa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第72页
       ·Gqa基因dsRNA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2-73页
       ·转基因株系对麦长管蚜Gqa基因沉默效果分析第73页
       ·转基因株系对麦长管蚜繁殖率结果分析第73-74页
   ·讨论第74-77页
     ·植物介导的RNAi对昆虫的研究第74-75页
     ·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的研究进展第75页
     ·嗅觉相关蛋白基因Gqa的研究进展第75-77页
结论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93页
致谢第93-95页
作者简介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野生油菜种皮纹饰的遗传分析和研究
下一篇:冬虫夏草无性繁殖研究及其产物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