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依据 | 第8-10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4页 |
(一) 住房与住房保障 | 第10-12页 |
(二) 社会弱势群体与居住弱势群体 | 第12-13页 |
(三) 福利依赖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四、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5-20页 |
(一) 对保障性住房的研究 | 第15-17页 |
(二) 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 对福利依赖问题的研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沿革 | 第20-26页 |
一、 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背景及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一) 住房保障制度的形成背景 | 第20-21页 |
(二) 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1页 |
(三) 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 | 第21-22页 |
二、 住房保障制度的意义 | 第22-23页 |
(一) 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前提基础 | 第22-23页 |
(二) 生存权与居住权的基本保障 | 第23页 |
(三) 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 第23页 |
三、 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 | 第23-26页 |
(一) 突破居住空间分异的困局 | 第23-24页 |
(二) 公开透明人性化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24-25页 |
(三) 着重发展软件配套设施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厦门保障性住房居民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影响分析 | 第26-33页 |
一、 厦门保障性住房居民的现状调查相关情况 | 第26页 |
(一) 调查样本 | 第26页 |
(二) 调查形式 | 第26页 |
二、 调查数据及结果 | 第26-29页 |
三、 城市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依赖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一) 社会因素 | 第29-30页 |
(二) 个人因素 | 第30-31页 |
四、 城市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依赖的影响 | 第31-33页 |
(一) 与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相左 | 第32页 |
(二) 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公正相左 | 第32页 |
(三) 可能引起社会阶层之间的不满情绪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国外防范保障性住房福利依赖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 第33-38页 |
一、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 第33-36页 |
(一) 瑞典 | 第33-34页 |
(二) 英国 | 第34-35页 |
(三) 美国 | 第35-36页 |
二、 亚洲发达国家的经验 | 第36-37页 |
(一) 日本 | 第36页 |
(二) 新加坡 | 第36-37页 |
三、 国外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启示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防范城市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依赖的政策建议 | 第38-44页 |
一、 健全居民家庭情况审查制度 | 第38-40页 |
(一) 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查网络平台 | 第38页 |
(二) 加强平台搭建后的监管力度 | 第38-39页 |
(三)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监管 | 第39-40页 |
二、 建立福利享受与劳动就业联动机制 | 第40-42页 |
(一) 营造反福利依赖的文化氛围 | 第40-41页 |
(二) 提供受保居民的就业培训 | 第41页 |
(三) 调整福利与就业分配制度 | 第41-42页 |
三、 构建全面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 | 第42-44页 |
(一) 建立住房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二) 制定福利欺诈惩治条例 | 第43页 |
(三) 综合运用住房保障及附带福利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