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铁线莲属的分类研究 | 第12-14页 |
·系统分类学简史 | 第12-13页 |
·铁线莲属的起源 | 第13页 |
·园艺分类方法 | 第13-14页 |
2. 铁线莲属的开发利用研究 | 第14-15页 |
·药用研究 | 第14-15页 |
·园林应用 | 第15页 |
3. 铁线莲属的基础研究 | 第15-18页 |
·铁线莲属的繁育技术研究 | 第15-17页 |
·铁线莲属的引种栽培与园艺育种 | 第17页 |
·铁线莲属的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7-18页 |
4. 植物生殖物候的研究 | 第18-20页 |
·植物生殖物候的研究范畴 | 第18-19页 |
·植物生殖物候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植物生殖物候的研究内容 | 第20页 |
5. 圆锥铁线莲( Clematis terniflora)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圆锥铁线莲形态学及生态学特征 | 第20-21页 |
·圆锥铁线莲研究现状 | 第21页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开花与传粉生物学 | 第22-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研究地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花期物候学观察 | 第22-23页 |
·花粉 -胚珠比 (Pollen-ovule ratio, P/O)估算 | 第23页 |
·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 第23-24页 |
·柱头可授性检测 | 第24页 |
·授粉实验 | 第24页 |
·杂交指数 (Outcrossing index, OCI)估算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圆锥铁线莲的开花物候期 | 第25页 |
·圆锥铁线莲的开花动态 | 第25-27页 |
·柱头可授性检测 | 第27页 |
·花粉生活力 | 第27-28页 |
·繁育系统 | 第28-31页 |
·花粉 -胚珠比 | 第28-29页 |
·室外人工套袋实验 | 第29-30页 |
·杂交指数 | 第30页 |
·传粉媒介的确定 | 第30-31页 |
·圆锥铁线莲居群的生态环境 | 第3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40页 |
·开花动态及柱头可授期的确定 | 第31-32页 |
·花粉生活力检测 | 第32页 |
·圆锥铁线莲的繁育系统 | 第32-33页 |
·圆锥铁线莲的传粉媒介 | 第33-40页 |
第三章 圆锥铁线莲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 第40-65页 |
1. 圆锥铁线莲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第40-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种子及种胚的形态观察 | 第40页 |
·种子千粒重测定 | 第40-41页 |
·种子含水量测定 | 第41页 |
·种子活力测定 | 第41页 |
·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种子基本形态及数量特征 | 第41-42页 |
·种子吸水曲线 | 第42-44页 |
2. 圆锥铁线莲种子发芽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44-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圆锥铁线莲种子浸泡时间的选择 | 第44-45页 |
·不同处理的圆锥铁线莲种子电导率测定 | 第45页 |
·圆锥铁线莲种子萌发试验 | 第45-46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圆锥铁线莲种子浸泡时间的选择 | 第46-47页 |
·不同处理圆锥铁线莲种子的电导率 | 第47-49页 |
·不同单因素处理的圆锥铁线莲种子电导率 | 第47页 |
·多因素处理的圆锥铁线莲种子电导率 | 第47-49页 |
·不同处理圆锥铁线莲种子的发芽率 | 第49-51页 |
·不同单因素处理的圆锥铁线莲种子发芽率 | 第49页 |
·多因素处理的圆锥铁线莲种子发芽特性 | 第49-51页 |
·圆锥铁线莲种子电导率与发芽率之间的相关性 | 第51-53页 |
3. 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53-5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 第53-54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 G-250 染色法 | 第54-55页 |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索式提取法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种子层积过程中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55-57页 |
·种子层积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种子层积过程中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58-59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9-65页 |
·种子的休眠机制及打破休眠的方法 | 第59页 |
·不同处理对圆锥铁线莲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圆锥铁线莲种子的发芽率较低 | 第60页 |
·电导率法快速测定圆锥铁线莲种子活力的有效性 | 第60页 |
·种子层积过程中贮藏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60-65页 |
第四章 铁线莲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第65-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插条采集 | 第65页 |
·插床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扦插时间 | 第65-66页 |
·插条处理 | 第66页 |
·外部形态观察 | 第66页 |
·统计分析 | 第66-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扦插生根过程中的外部形态观察 | 第67页 |
·外源激素对铁线莲不定根发生的效应 | 第67-6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1. 小结 | 第72-73页 |
·开花物候期观察及繁育系统的确定 | 第72页 |
·圆锥铁线莲的开花动态与花粉生活力 | 第72-73页 |
·传粉媒介的确定 | 第73页 |
·圆锥铁线莲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 第73页 |
·圆锥铁线莲的扦插繁殖技术 | 第73页 |
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