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驱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整体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5页 |
·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 | 第10-11页 |
·能源现状 | 第11-13页 |
·电动汽车的优势与不足 | 第13-14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轮毂驱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 | 第15-20页 |
·国外的发展概况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发展情况回顾 | 第18-20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轮毂电机的设计 | 第21-39页 |
·轮毂电机的选型 | 第21-26页 |
·HEV对轮毂电机性能的基本要求 | 第21-22页 |
·轮毂电机的分类 | 第22-26页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6-30页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总体结构 | 第26-27页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分类 | 第27-28页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28-30页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性能分析 | 第30-33页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主要参数设计 | 第34-38页 |
·重要参数—粘性阻尼系数D | 第34-35页 |
·系数K_E、K_T和_D的计算 | 第35-36页 |
·绕组电阻和电感的计算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动力蓄电池与储能装置的设计 | 第39-60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对蓄电池的要求 | 第39-41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对蓄电池的技术要求 | 第39-40页 |
·蓄电池的技术条件 | 第40-41页 |
·动力蓄电池的选型 | 第41-44页 |
·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 | 第41-42页 |
·磷酸铁锂电池的选择 | 第42-44页 |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电性能 | 第44-49页 |
·磷酸铁锂电池的充电性能 | 第44-46页 |
·磷酸铁锂电池的放电性能 | 第46-47页 |
·磷酸铁锂电池的温度适应性 | 第47-48页 |
·磷酸铁锂电池的寿命 | 第48-49页 |
·超级电容器的设计 | 第49-53页 |
·超高速飞轮的设计 | 第53-56页 |
·能量储存装置的设计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轮毂驱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整体设计 | 第60-75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选型 | 第60-63页 |
·按照动力传动系统布置分类 | 第60-62页 |
·其它的分类方式 | 第62-63页 |
·串联式轮毂驱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63-65页 |
·SHEV的组成结构 | 第63-64页 |
·SHEV的工作原理 | 第64-65页 |
·轮毂驱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设计 | 第65-72页 |
·SHEV驱动系统的设计 | 第65-69页 |
·HEV转向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69-70页 |
·制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70-71页 |
·传感器的选择 | 第71-72页 |
·轮毂驱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整车布置方案 | 第72-74页 |
·SHEV的各部件的布置 | 第72-74页 |
·整车布置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5-97页 |
·建模概述 | 第75-76页 |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76-82页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82-87页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模型的建立 | 第87-91页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7-89页 |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89-91页 |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模型的建立 | 第91-95页 |
·等效电压源子模块 | 第92-93页 |
·等效阻抗子模块 | 第93-95页 |
·驾驶员模型的建立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仿真 | 第97-110页 |
·仿真技术概述 | 第97-99页 |
·整车基本性能参数 | 第99-100页 |
·仿真结果的分析与验证 | 第100-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全文总结 | 第110页 |
·工作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