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释明的基本理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民事诉讼释明概述 | 第12-14页 |
一、 释明的界定 | 第12页 |
二、 释明的行使方式和特征 | 第12-13页 |
三、 释明的分类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释明的性质与功能价值 | 第14-19页 |
一、 对主流性质学说评析 | 第14-16页 |
二、 释明的价值功能探讨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两大法系释明制度沿革及对我国启示 | 第19-27页 |
第一节 域外法系释明制度概述与对比 | 第19-24页 |
一、 大陆法系释明制度发展概述 | 第19-22页 |
二、 英美法系制度历程演变 | 第22-23页 |
三、 两大法系释明制度的共性与差异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域外释明制度对我国释明构建的启示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我国释明制度的现状透析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我国释明制度的理论储备 | 第27-28页 |
一、 我国释明学说理论基础概述 | 第27-28页 |
二、 评价与反思——细化与创新的必要性 | 第28页 |
第二节 我国释明制度的实践现状与发展研讨 | 第28-31页 |
一、 立法与相关司法解释的历史演变考察 | 第28-30页 |
二、 两次民诉修改对释明制度构建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理论储备与立法实践的缺陷剖析 | 第31-34页 |
一、 理论研究相对停滞 | 第31-32页 |
二、 立法层面存在模糊性 | 第32页 |
三、 实践适用难度大 | 第32-33页 |
四、 释明行使不当救济机制的缺失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释明制度的可行性分析与构想探讨 | 第34-45页 |
第一节 完善释明制度之可行性要素 | 第34-36页 |
一、 制度模式要素——当代协助当事人处分型模式的基本确立 | 第34-35页 |
二、 价值目标要素——当代民事诉讼目的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完善释明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6-45页 |
一、 确立释明制度适用的一般性原则 | 第37-39页 |
二、 明确我国释明制度的立法规范 | 第39-40页 |
三、 明确释明制度的适用界限 | 第40-42页 |
四、 拓宽不当释明的救济途径 | 第42-43页 |
五、 健全释明的周延保障机制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