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6页 |
导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苏门问杜法 | 第9-18页 |
第一节 “由苏入杜” | 第10-12页 |
第二节 “肌理”与“精微”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杜法”与“肌理”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法自儒家有——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18-44页 |
第一节 变而不失其正——讽谏精神的体现 | 第22-35页 |
一、忠君爱民,政治关怀 | 第24-30页 |
二、舂容唱叹,止於礼义 | 第30-35页 |
第二节 风雅之正即史法——诗史内涵的贯彻 | 第35-44页 |
一、录实事而面面俱到,反思致用 | 第36-39页 |
二、录实境而不失其真,寄托怀抱 | 第39-44页 |
第三章 佳句法如何——诗歌的结构设计 | 第44-61页 |
第一节 字法、句法 | 第47-52页 |
一、虚实双单——造散语之表现 | 第47-49页 |
二、实字叠法——造硬语之表现 | 第49-52页 |
第二节 章法、篇法 | 第52-61页 |
一、相背顺逆 | 第53-55页 |
二、双线交综 | 第55-57页 |
三、虚实错综 | 第57-61页 |
结语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88页 |
一、对《与叶筠章论“阴何苦用心”句法》一文之简要讨论 | 第65-67页 |
二、翁方纲论诗的相关材料 | 第67-70页 |
三、翁方纲在《翁批杜诗》中评杜诗用史法的条目 | 第70-71页 |
四、苏轼对杜甫的评价 | 第7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