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产量性状QTL定位与株型性状相关基因克隆

致谢第1-11页
摘要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4页
 1 玉米产量及株型相关性状研究意义第13-15页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研究意义第14页
   ·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研究意义第14-15页
 2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经典遗传学研究第15-16页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QTL 定位研究第16页
 3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第16-22页
   ·遗传标记的发展第16-20页
     ·形态标记第17页
     ·细胞学标记第17页
     ·蛋白质标记第17-18页
     ·DNA 标记第18-20页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20-22页
     ·分子遗传图谱的发展第20-21页
     ·品种DNA 指纹鉴定与遗传多样性第21页
     ·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第21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21-22页
 4 QTL 定位原理与方法及研究概况第22-30页
   ·作图群体第22-25页
     ·初级作图群体第22-23页
     ·次级作图群体第23-24页
     ·高级作图群体第24-25页
   ·QTL 定位的方法第25-30页
     ·单区间作图法第25-26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第26页
     ·多区间作图法第26-27页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第27页
     ·条件 QTL 分析和 QTL 的动态定位第27-28页
     ·上位性及与环境互作分析第28-29页
     ·QTL 精细定位第29页
     ·QTL 的克隆第29-30页
 5 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经典遗传学研究进展第30-31页
 6 玉米株型相关性状 QTL 定位研究进展第31-32页
 7 植物株型建成相关途径及其作用基因的研究进展第32-35页
   ·生长素(IAA) 生物合成调控植物株型建成研究概况第33-34页
   ·赤霉素(GA) 生物合成调控植物株型建成研究概况第34-35页
   ·油菜素内酯(BR) 生物合成调控植物株型建成研究概况第35页
 8 植物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第35-39页
   ·功能克隆第36页
   ·表型克隆第36-38页
     ·差异筛选法第36-37页
     ·mRNA 差异显示技术第37页
     ·抑制性缩减杂交技术第37-38页
   ·图位克隆第38页
   ·转座子标签和 T-DNA 插入标签技术第38页
   ·同源性克隆技术第38-39页
   ·电子克隆第39页
 9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第39-40页
 10 亚细胞定位研究第40-41页
 11 植物转基因方法研究概况第41-43页
   ·农杆菌介导法第41-42页
   ·基因枪法第42页
   ·花粉管通道法第42-43页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3-44页
第二章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第44-59页
 引言第44-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9页
   ·试验材料及田间试验设计第45页
     ·供试材料第45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45页
   ·性状调查第45-46页
   ·统计分析第46页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6页
     ·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遗传力分析第46页
   ·基因型分析及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第46-48页
     ·DNA 提取和与纯化第46-48页
     ·SSR 分析第48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48页
   ·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48-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6页
   ·双亲、F1及F2:3家系表型分析第49-50页
   ·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力及相关分析第50-51页
   ·F2:3家系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51-53页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QTL 及其效应分析第53-56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6-59页
   ·QTL 定位的准确性第56-57页
   ·QTL 定位的一致性第57页
   ·调控出籽率、籽深、百粒重的重要区域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第三章 玉米株型性状相关基因ZmLIC 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59-92页
 引言第59-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72页
   ·试验材料第60页
   ·田间试验第60页
   ·试剂、仪器及相关软件第60-61页
   ·实验方法第61-72页
     ·总 RNA 的提取与纯化第61页
     ·cDNA 第一链的合成第61-62页
     ·玉米ZmLIC 基因片段的克隆第62-63页
     ·分析测序结果第63页
     ·染色体定位初步分析第63-64页
     ·荧光定量 PCR 引物的设计第64页
     ·标准品的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第64页
     ·样品检测与数据处理第64页
     ·亚细胞定位实验方法第64-70页
     ·拟南芥过量表达实验第70-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89页
   ·RNA 提取、纯化、第一链合成及检测第72-73页
   ·玉米ZmLIC 基因序列分析第73-77页
     ·玉米ZmLIC 基因PCR 扩增第73页
     ·豫82 和沈137 ZmLIC 基因cDNA 序列比较分析第73-75页
     ·基因ZmLIC 开放阅读框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第75-77页
   ·基因ZmLIC 染色体初步定位第77-78页
   ·基因表达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8-80页
     ·RNA 提取、纯化、第一链合成及检测第78页
     ·荧光定量 PCR 引物的优化和确定第78页
     ·标准曲线鉴定第78页
     ·标准曲线建立第78-80页
   ·基因ZmLIC 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第80-82页
     ·基因 ZmLIC 在豫82 中mRNA 转录水平表达分析第80页
     ·基因 ZmLIC 在沈137 中mRNA 转录水平表达分析第80-81页
     ·基因 ZmLIC 在豫82、沈137 不同器官中mRNA 转录水平表达分析第81-82页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2-85页
   ·洋葱表皮瞬时表达结果第85页
   ·植物超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5-88页
   ·重组质粒1391-ZmLIC 的农杆菌转化结果第88页
   ·转基因拟南芥实验结果第88-89页
     ·转基因植株筛选第88-89页
 3 结论与讨论第89-92页
   ·玉米ZmLIC 基因是OsLIC 基因的同源基因第89页
   ·玉米ZmLIC 基因的染色体初步定位第89-90页
   ·基因ZmLIC 时空表达分析第90页
   ·玉米ZmLIC 基因具有质、核定位功能第90页
   ·玉米ZmLIC 基因的功能预测及下一步研究第90-92页
第四章 玉米株型性状相关基因ZmDwarf2 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92-110页
 引言第92-9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试验材料第93页
   ·田间试验第93页
   ·试剂、仪器及相应软件第93页
   ·试验方法第93-95页
     ·总 RNA 的提取与纯化第93页
     ·cDNA 第一链的合成第93页
     ·玉米 ZmDwarf2 基因片段的克隆第93-94页
     ·分析测序结果第94页
     ·染色体定位初步分析第94页
     ·荧光定量 PCR 引物的设计第94-95页
     ·标准品的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第95页
     ·样品检测与数据处理第9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5-107页
   ·RNA 提取、纯化、第一链合成及检测第95-96页
   ·玉米ZmDwarf2 基因序列分析第96-100页
     ·玉米ZmDwarf2 基因 PCR 扩增第96页
     ·豫82 和沈137 中ZmDwarf2 基因cDNA 序列比较分析第96-97页
     ·基因ZmDwarf2 开放阅读框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第97-100页
   ·基因ZmDwarf2 染色体初步定位第100页
   ·基因表达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00-102页
     ·RNA 提取、纯化、第一链合成及检测第100-101页
     ·荧光定量 PCR 引物的优化和确定第101页
     ·标准曲线鉴定第101页
     ·标准曲线建立第101-102页
   ·基因ZmDwarf2 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第102-105页
     ·基因ZmDwarf2 在豫82 中mRNA 转录水平表达分析第102-103页
     ·基因ZmDwarf2 在沈137 中mRNA 转录水平表达分析第103-104页
     ·基因ZmDwarf2 在豫82、沈137 不同器官中mRNA 转录水平表达分析第104-105页
   ·玉米株型建成中 BR 生物合成相关基因ZmDwarf2、ZmLIC 的表达分析第105-107页
     ·基因ZmDwarf2、ZmLIC 在豫82 不同器官中mRNA 转录水平表达分析第105-106页
     ·基因ZmDwarf2、ZmLIC 在沈137 不同器官中mRNA 转录水平表达分析第106页
     ·沈137、豫82 在不同生育时期中叶夹角变化趋势第106-10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07-110页
   ·玉米ZmDwarf2 基因是OsDwarf 基因的同源基因第107-108页
   ·玉米ZmDwarf2 基因染色体初步定位第108页
   ·基因ZmDwarf2 时空表达规律分析第108-109页
   ·基因ZmDwarf2 与基因ZmLIC 的mRNA 水平表达模式探析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2页
英文摘要第122-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甲基硫菌灵和代森锰锌喷施对芝麻品质影响研究
下一篇: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