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主要内容 | 第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国家助学贷款的概述 | 第17-23页 |
·国家助学贷款定义 | 第17页 |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教育公平理论 | 第17-19页 |
·成本分担理论 | 第19-20页 |
·违约风险理论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演进过程 | 第23-31页 |
·国家助学贷款的萌芽时期(1986 年 7 月—1999 年 6 月) | 第23页 |
·国家助学贷款的快速发展阶段(1999 年 6 月-2004 年 6 月) | 第23-27页 |
·国家助学贷款进入调整发展时期(2004 年 6 月-至今) | 第27-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31-45页 |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风险及影响 | 第31-37页 |
·资金提供方——银行 | 第31页 |
·中间方——高校 | 第31-32页 |
·资金还贷方——学生 | 第32页 |
·外部环境——社会大环境的不良风气 | 第32-37页 |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不同阶段的表现 | 第37-38页 |
·贷前准备阶段 | 第37-38页 |
·贷中实施阶段 | 第38页 |
·贷后管理阶段 | 第38页 |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政府:法律体系不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定位不清晰 | 第39-40页 |
·银行:审核体系不完善,投入成本较大,后续跟踪管理不及时 | 第40-41页 |
·家庭:诚信教育缺乏,对子女良好影响教育不到位 | 第41页 |
·高校:受制于传统教育模式,诚信制度建设滞后,队伍建设不足 | 第41-42页 |
·学生:赖账逃债心理,对未来还贷信心不足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防范对策 | 第45-55页 |
·政府方面 | 第45-47页 |
·优化社会的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 第45页 |
·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健全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 | 第45-46页 |
·增加风险补偿金力度,政府成为风险承担者 | 第46页 |
·制定划分风险等级,分级管理层层落实 | 第46-47页 |
·银行方面 | 第47-48页 |
·从简贷款手续,完善审核体系 | 第47页 |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学生为潜在客户 | 第47-48页 |
·开展多样还款方式,加强贷后跟踪管理 | 第48页 |
·家庭方面 | 第48-50页 |
·加强对子女的诚信教育,提升家庭自身素质水平 | 第48-49页 |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子女良好影响教育 | 第49页 |
·从教育子女“做人”入手,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观念 | 第49-50页 |
·子女进入大学后,坚持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关注 | 第50页 |
·高校方面 | 第50-52页 |
·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一课 | 第50页 |
·增加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 | 第50-51页 |
·加强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桥梁作用 | 第51页 |
·完善诚信评价体系,建立诚信档案 | 第51-52页 |
·学生方面 | 第52-53页 |
·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观 | 第52页 |
·学习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 第52-53页 |
·学生合理定位,清晰就业观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总结 | 第55-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一、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问卷调查 | 第61-64页 |
二、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页 |
三、攻读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研究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