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方言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 第一节 芮城县概况 | 第9页 |
| 一、 地理位置 | 第9页 |
| 二、 历史沿革 | 第9页 |
| 三、 语言使用情况 | 第9页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 | 第11-12页 |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第四节 相关说明 | 第12-13页 |
| 一、 调查点简介 | 第12页 |
| 二、 主要发音合作人简介 | 第12-13页 |
| 第五节 凡例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芮城方言的语音研究 | 第14-61页 |
| 第一节 芮城方言的语音系统 | 第14-27页 |
| 一、 芮城方言声韵调 | 第14-16页 |
| 二、 芮城方言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16-27页 |
| 第二节 芮城方言与中古音的比较 | 第27-39页 |
| 一、 声母的古今对比 | 第27-31页 |
| 二、 韵母的古今对比 | 第31-37页 |
| 三、 声调的比较 | 第37-39页 |
| 第三节 芮城方言的语音特点 | 第39-41页 |
| 一、 声母特点 | 第39-40页 |
| 二、 韵母特点 | 第40-41页 |
| 三、 声调特点 | 第41页 |
| 第四节 芮城方言语音层次分析 | 第41-53页 |
| 一、 声母的层次分析 | 第41-46页 |
| 二、 韵母的层次分析 | 第46-53页 |
| 第五节 芮城方言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 第53-60页 |
| 一、 声母的比较 | 第53-56页 |
| 二、 韵母的比较 | 第56-59页 |
| 三、 声调的比较 | 第59-60页 |
| 第六节 芮城方言的系属 | 第60-61页 |
| 第三章 芮城方言的词汇研究 | 第61-81页 |
| 第一节 古语词 | 第61-74页 |
| 第二节 芮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 第74-77页 |
| 一、 音节差异 | 第74页 |
| 二、 构词差异 | 第74-75页 |
| 三、 意义差异 | 第75-77页 |
| 第三节 芮城方言词汇的造词理据 | 第77-81页 |
| 一、 直接命名 | 第77-80页 |
| 二、 曲折命名 | 第80-81页 |
| 第四章 语法特点 | 第81-105页 |
| 第一节 词法 | 第81-102页 |
| 一、 词缀 | 第81-84页 |
| 二、 重叠式 | 第84-86页 |
| 三、 代词 | 第86-88页 |
| 四、 特殊的“A+人+的”式结构 | 第88-89页 |
| 五、 量词“个” | 第89-90页 |
| 六、 副词 | 第90-94页 |
| 七、 介词 | 第94-97页 |
| 八、 助词 | 第97-100页 |
| 九、 语气词 | 第100-102页 |
| 第二节 句法 | 第102-105页 |
| 一、 “把”字句 | 第102-103页 |
| 二、 “叫”字句 | 第103-104页 |
| 三、 特殊语序 | 第104-105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105-107页 |
| 注释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 附录一 芮城方言同音字表 | 第110-129页 |
| 附录二 芮城方言分类词表 | 第129-309页 |
| 附录三 芮城方言语法例句 | 第309-323页 |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323-324页 |
| 后记 | 第324-3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