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及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 ·隧道超前加固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5页 |
| 第2章 开挖面稳定性分类研究 | 第25-52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开挖面稳定性基本理论 | 第25-27页 |
| ·数值模型简介 | 第27-29页 |
| ·力学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27-28页 |
| ·初始地应力场 | 第28页 |
| ·岩体物理力学指标 | 第28-29页 |
| ·开挖面稳定性定量评价指标 | 第29-41页 |
| ·安全系数 | 第29-31页 |
| ·屈服接近度 | 第31-35页 |
| ·塑性剪切应变 | 第35-41页 |
| ·开挖面稳定性分类 | 第41-49页 |
| ·开挖面应力与变形 | 第41-46页 |
| ·洞周预收敛 | 第46-49页 |
| ·评判指标对比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3章 锚杆锚固参数研究 | 第52-61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锚杆的基本理论 | 第52-55页 |
| ·锚杆参数反算原理 | 第55-56页 |
| ·算例 | 第56-59页 |
| ·验证结果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4章 超前预加固参数研究 | 第61-86页 |
| ·工程背景 | 第61页 |
| ·开挖面稳定状态 | 第61-62页 |
| ·两种超前措施 | 第61-62页 |
| ·加固力学原理 | 第62页 |
| ·模型简介 | 第62-63页 |
| ·力学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62-63页 |
| ·岩体物理力学指标 | 第63页 |
| ·短期稳定状态下加固参数研究 | 第63-83页 |
| ·锚杆加固密度 | 第63-70页 |
| ·锚杆加固长度 | 第70-72页 |
| ·锚杆加固范围 | 第72-74页 |
| ·锚杆刚度 | 第74-83页 |
| ·不稳定状态下加固参数研究 | 第83-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 第5章 流固耦合作用下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 第86-101页 |
| ·基本理论 | 第86-87页 |
| ·工程背景 | 第87-90页 |
| ·项目简介 | 第87-88页 |
|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88-90页 |
| ·模型简介 | 第90页 |
| ·力学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90页 |
| ·初始地应力场 | 第90页 |
| ·岩体物理力学指标 | 第90页 |
| ·渗透系数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 | 第90-94页 |
| ·水位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 | 第94-95页 |
| ·锚杆加固效果研究 | 第95-100页 |
| ·加固方案 | 第95-97页 |
| ·加固效果 | 第97-100页 |
| ·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6章 动力作用下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 第101-124页 |
| ·工程背景 | 第101-105页 |
| ·震害调查 | 第101-104页 |
| ·工程概况 | 第104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04-105页 |
| ·模型简介 | 第105-106页 |
| ·力学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105页 |
| ·岩体物理力学指标 | 第105-106页 |
| ·震动参数 | 第106页 |
| ·地震震动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6-120页 |
| ·无锚杆加固开挖面动力响应规律 | 第106-111页 |
| ·锚杆加固方案 | 第111-112页 |
| ·加固效果 | 第112-120页 |
| ·爆破震动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 ·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7章 模型实验与现场监测 | 第124-150页 |
| ·模型试验 | 第124-141页 |
| ·试验目的 | 第124页 |
| ·试验原理 | 第124-136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36-141页 |
| ·施工工艺与现场监测 | 第141-148页 |
| ·试验范围及施工组织 | 第141页 |
| ·开挖面超前预加固工法施工工艺 | 第141-142页 |
| ·开挖面超前预加固技术体系研究 | 第142-145页 |
| ·监控量测技术 | 第145-148页 |
| ·数据对比 | 第148-149页 |
| ·小结 | 第149-150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2页 |
| ·结论 | 第150-151页 |
| ·展望 | 第151-152页 |
| 致谢 | 第152-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5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