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44页 |
·生物燃料乙醇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国内外生产生物燃料乙醇概况 | 第11-13页 |
·酿酒酵母菌株改造策略 | 第13-19页 |
·浓醪发酵对菌体生理状态的影响及渗透压调节 | 第19-28页 |
·酿酒酵母交配型 | 第28-32页 |
·Sfi1p 文献综述 | 第32-42页 |
·酿酒酵母纺锤体极体SPB | 第33-41页 |
·酿酒酵母纺锤体极体(SPB)蛋白组分Sfi1p | 第41-42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及目的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4-71页 |
·实验材料 | 第44-54页 |
·菌株、质粒与引物 | 第44-48页 |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培养基 | 第50-52页 |
·主要溶液 | 第52-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6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54页 |
·小规模提取大肠杆菌质粒法(CTAB法) | 第54-55页 |
·酵母染色体的快速分离 | 第55页 |
·PCR 扩增反应 | 第55-56页 |
·DNA 的限制酶消化 | 第56-57页 |
·DNA 的连接反应 | 第57页 |
·DNA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57-58页 |
·Klenow 酶补平失活酶切位点 | 第58页 |
·酵母细胞的转化 | 第58-59页 |
·酵母交配型的验证 | 第59页 |
·不同交配型酵母细胞之间的杂交 | 第59页 |
·HO 质粒构建二倍体细胞 | 第59-60页 |
·一步基因置换法 | 第60-61页 |
·酵母等位基因分离及遗传分析 | 第61-62页 |
·酵母EMS 诱变 | 第62-63页 |
·酵母高效生孢法 | 第63页 |
·孢子纯化方法 | 第63页 |
·酵母细胞交配效率定量分析 | 第63-64页 |
·DAPI 染色 | 第64页 |
·蛋白质浓度的定量(Bio-Rad 方法) | 第64-65页 |
·玻璃珠法提取酿酒酵母总蛋白 | 第65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 第65-66页 |
·Western blot 蛋白免疫印记实验 | 第66页 |
·发酵过程的准备及主要分析方法 | 第66-71页 |
·发酵培养基制备 | 第66-67页 |
·菌种扩大培养与接种 | 第67页 |
·发酵条件 | 第67-68页 |
·发酵样品的收集及细胞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68页 |
·HPLC 测定发酵液中组分 | 第68-70页 |
·美兰(次甲基蓝)染色法测定活细胞浓度 | 第70-71页 |
第三章 过表达甘油同向转运体基因菌株的构建及发酵特性分析 | 第71-92页 |
·概述 | 第71页 |
·质粒的构建 | 第71-75页 |
·pUC18-RYUR 载体的修饰以及PGK1 启动子的连接 | 第71-73页 |
·质粒pUC18-RYUR-PGK1p-STL1 的构建 | 第73页 |
·质粒pUC18-RYUR-PGK1p-GUP1 的构建 | 第73-74页 |
·质粒pUC18-RYUR-PGK1p-GUP2 的构建 | 第74-75页 |
·过量表达甘油主动转运因子的菌株构建 | 第75-77页 |
·出发菌株S812 的生长情况以及发酵性分析 | 第77-82页 |
·2% 葡萄糖浓度下出发菌株的生长以及乙醇转化率 | 第78-79页 |
·URA3 基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79页 |
·11% 葡萄糖浓度下出发菌株的发酵性能 | 第79-80页 |
·20% 葡萄糖浓度下出发菌株的生长以及乙醇转化率 | 第80-82页 |
·在培养基中添加甘油对菌株抗高渗胁迫能力的影响 | 第82-84页 |
·添加甘油之后的效果 | 第82-84页 |
·甘油最佳添加剂量的确定 | 第84页 |
·过量表达GUP1、GUP2、STL1 对菌株发酵性能的影响 | 第84-90页 |
·过量表达编码甘油转运因子的STL1 菌株的发酵性能 | 第84-88页 |
·过量表达GUP1、GUP2 对菌株发酵性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四章 化学诱变及有性重组技术改造酿酒酵母菌株乙醇发酵特性的研究 | 第92-108页 |
·概述 | 第92-93页 |
·质粒以及二倍体菌株中STE2 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 | 第93-97页 |
·pUC18-STE2-URA3 质粒构建 | 第93-94页 |
·STE2 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以及表型验证 | 第94-97页 |
·最佳EMS 诱变剂量确定 | 第97页 |
·突变文库的构建 | 第97-98页 |
·有性重组介导的基因组重排 | 第98-100页 |
·二倍体生孢条件的优化 | 第98-99页 |
·孢子纯化 | 第99-100页 |
·高糖高温条件下筛选优势菌株 | 第100-106页 |
·优势菌株的富集 | 第100-101页 |
·富集后菌株的初筛 | 第101-102页 |
·初筛后优势菌株的复筛 | 第102-106页 |
·重排菌株的交配型分析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Sfi1p 在核配和生孢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 第108-124页 |
·概述 | 第108页 |
·Sfi1p 突变对生孢过程的影响 | 第108-116页 |
·生孢条件 | 第108页 |
·生孢效率以及孢子组成分析 | 第108-110页 |
·生孢过程荧光显微观察 | 第110-115页 |
·western blot 验证突变体中Sfi1p 的表达量 | 第115-116页 |
·Sfi1p 突变对核配的影响 | 第116-122页 |
·本实验用到的菌株 | 第117-118页 |
·交配效率分析 | 第118-121页 |
·交配过程中微管走向及核的迁移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主要工作总结 | 第124-125页 |
·相关工作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0-141页 |
附录1 生化名词缩写 | 第141-142页 |
附录2 基因及其相应编码产物 | 第142-143页 |
附录3 Sfi1p 温度敏感突变信息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