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页 |
·全文结构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中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18-27页 |
·中美两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8-19页 |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8-19页 |
·美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9页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19-24页 |
·融资方式多样化且依赖内源融资 | 第19-20页 |
·外源融资仍以银行贷款为主 | 第20-22页 |
·民间借贷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融资方式 | 第22-23页 |
·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23-24页 |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24-27页 |
·以内源融资为主 | 第24页 |
·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为主要的外源融资渠道 | 第24-25页 |
·直接融资比例大且偏好债券融资 | 第25页 |
·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25-27页 |
3 中美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比较研究 | 第27-35页 |
·中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比较研究 | 第27-29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特点 | 第27-28页 |
·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特点 | 第28-29页 |
·中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9页 |
·中美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制度比较研究 | 第29-32页 |
·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制度的特点 | 第29-31页 |
·美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制度的特点 | 第31页 |
·中美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制度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中美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我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 | 第32页 |
·美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 | 第32-33页 |
·中美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33-35页 |
4 中美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5-47页 |
·研究设计 | 第35页 |
·中美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 第35-37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37-38页 |
·被解释变量 | 第37页 |
·解释变量 | 第37-38页 |
·研究数据来源和模型设计 | 第38页 |
·研究数据来源 | 第38页 |
·模型设计 | 第38页 |
·模型回归结果 | 第38-45页 |
·模型回归分析——基于创业板市场 | 第38-42页 |
·模型回归分析——基于纳斯达克市场 | 第42-45页 |
·中美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实证结论 | 第46-47页 |
5 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 第47-53页 |
·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 第47-48页 |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第47页 |
·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 | 第47-48页 |
·强化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 | 第48页 |
·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 | 第48页 |
·完善商业银行制度 | 第48-50页 |
·加大培育中小银行,放宽准入制度和贷款限制 | 第48-49页 |
·积极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 第49页 |
·鼓励外资银行进入 | 第49-50页 |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第50-52页 |
·建立中小企业管理局,执行担保职能 | 第50页 |
·完善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 第50-51页 |
·完善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充制度 | 第51页 |
·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 | 第51-52页 |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2-53页 |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3页 |
·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A:我国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数据 | 第57-59页 |
附录 B: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中小企业数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