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作与园林的关系研究--以九座苏州园林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5页 |
·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8-11页 |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基本概念的阐述与界定 | 第11-18页 |
·古代画作的范畴 | 第11-14页 |
·园林的范畴 | 第14-17页 |
·关系研究的三个指向 | 第17-18页 |
·已有研究与评述 | 第18-21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以园入画”与“以画入园” | 第25-33页 |
·引述 | 第25页 |
·以园入画 | 第25-28页 |
·以画入园:画并非能轻易入园 | 第28-32页 |
·“画”与“园”的差异 | 第28-30页 |
·“以画入园”的确立和盛行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作为再现的“画”与“园” | 第33-57页 |
·引述 | 第33-38页 |
·再现 | 第33-35页 |
·“非解放式再现”与“解放式再现” | 第35-38页 |
·“以园入画”中的再现 | 第38-40页 |
·“画”对“园”的再现 | 第38-39页 |
·再现的偏差 | 第39-40页 |
·“以画入园”中的再现 | 第40-54页 |
·“园”对“画”的“象征性再现”与“工具化再现” | 第40-46页 |
·游观和造园现场性对“再现”的补充 | 第46-54页 |
·“园”与“画”对文人观念的再现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画”与“园”中的矛盾并置 | 第57-148页 |
·引述 | 第57页 |
·并置:对比、参照和对照 | 第57-71页 |
·对比和参照 | 第58-59页 |
·对照:矛盾并置 | 第59-61页 |
·“作画”之矛盾并置 | 第61-66页 |
·“造园”之矛盾并置 | 第66-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散点透视”与“眼前有景” | 第71-92页 |
·释义 | 第71-72页 |
·“大”与“小” | 第72-77页 |
·“动”与“静” | 第77-84页 |
·“此”与“彼” | 第84-92页 |
·“轮廓”与“边界” | 第92-113页 |
·释义 | 第92-96页 |
·“明”与“暗” | 第96-102页 |
·“虚”与“实” | 第102-109页 |
·“奇”与“安” | 第109-113页 |
·“自然中的人工”与“人工中的自然” | 第113-131页 |
·释义 | 第113-117页 |
·“损”与“益” | 第117-121页 |
·“结”与“散” | 第121-127页 |
·“藏”与“露” | 第127-131页 |
·“题字”与“命名” | 第131-147页 |
·释义 | 第131-136页 |
·“先”与“后” | 第136-139页 |
·“呼”与“应” | 第139-141页 |
·“有”与“无” | 第141-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5章 “画”与“园”关系研究带来的启示 | 第148-164页 |
·间接而非直接的启示 | 第148-149页 |
·内在身份的转变 | 第148页 |
·外部生产关系的转变 | 第148-149页 |
·三个启示 | 第149-152页 |
·边界的拓展 | 第149-150页 |
·建筑不是一个概念 | 第150页 |
·观察视角的转换 | 第150-152页 |
·一个实验 | 第152-16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64-166页 |
·研究结论 | 第164-165页 |
·“画”与“园”的关系 | 第164页 |
·研究带来的启示 | 第164-165页 |
·不足之处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0页 |
致谢 | 第170-172页 |
附录 A 矛盾并置在部分画论与园林典籍中的记载 | 第172-181页 |
附录 B 苏州九座园林的山水构成和建筑物分布关系 | 第181-18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