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航天诱变突变体变异分析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1 前言第12-13页
 2 诱变物(剂)的种类第13-15页
   ·紫外线第13页
   ·γ-射线第13页
   ·激光第13-14页
   ·微波第14页
   ·离子束第14页
   ·烷化剂第14页
   ·天然碱基类似物第14页
   ·叠氮化物第14-15页
   ·抗生素第15页
 3 航天诱变育种第15-18页
   ·航天诱变的原理第15页
   ·航天诱变的因素第15-16页
     ·太空辐射第15-16页
     ·微重力第16页
     ·其它诱变因素第16页
   ·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第16-17页
     ·诱变效率高第16-17页
     ·育种周期短第17页
     ·生物体无基因安全性问题第17页
   ·航天诱变育种在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7页
   ·航天诱变育种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4 水稻航天诱变研究第18-21页
   ·水稻航天诱变在遗传育种上的研究第18-19页
   ·水稻航天诱变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第19-20页
   ·水稻航天诱变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第20-21页
 5 水稻颜色变化研究第21-23页
   ·水稻颜色相关基因的克隆第22页
   ·水稻颜色性状突变体材料在育种的应用第22-23页
 6 研究思路第23-24页
第2章 水稻航天诱变突变体AFLP标记分析第24-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试验材料第24-25页
   ·试验方法第25-26页
     ·突变体与野生型表现性状的观察第25页
     ·水稻幼苗叶片总DNA提取第25页
     ·基因组DNA的酶切与连接第25页
     ·DNA片段的预扩增与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第25-26页
     ·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第26页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银染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28页
   ·突变体与野生型农艺性状的比较第26-27页
   ·AFLP分子标记分析第27-28页
     ·预扩产物与选择性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27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第27-28页
 3 讨论与结论第28-29页
第3章 突变体与野生型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第29-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试验材料第29页
   ·试验方法第29-30页
     ·水稻幼苗叶片总DNA提取第29页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第29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9-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DNA质量检测第30页
   ·数据分析第30-36页
     ·测序数据分析第30页
     ·纯化数据中SNPs、InDel和SV分析第30-34页
     ·突变体基因组中SNPs的变异第34-36页
 3 讨论与结论第36-38页
第4章 突变体橙红色性状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第38-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水稻材料第38页
   ·遗传分析与定位群体的构建第38页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8-39页
   ·SSR、InDel、CAPs引物设计第39页
   ·PCR扩增与电泳分析第39页
   ·基因定位第39页
   ·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序列分析第39页
   ·载体构建第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8页
   ·突变体的表型特征第39-40页
   ·突变体性状的遗传分析第40页
   ·突变体橙红色基因的SSR标记定位第40-41页
   ·突变体橙红色基因的InDel标记定位第41-43页
   ·突变体橙红色基因的CAPs标记定位第43-45页
   ·候选基因的预测和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第45-46页
   ·橙红色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6-47页
   ·载体的构建第47-48页
     ·橙红色基因组互补载体的构建第47-48页
     ·橙红色基因干扰载体的构建第4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8-50页
第5章 突变体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第50-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水稻材料第50页
   ·试验方法第50-51页
     ·不育系的选育第50页
     ·杂交水稻新品种的选育第50-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53页
   ·新不育系的选育第51页
   ·“花香A”的特征特性第51-52页
   ·利用花香A选育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第52-5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3-54页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致谢第61-62页
在读期间以第1作者发表的论文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钾对套作大豆的抗倒伏效应与提高产量的机理研究
下一篇: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细胞学鉴定和控制大豆种子低镉积累基因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