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1 前言 | 第16-3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间套作体系中的倒伏问题 | 第16页 |
·钾与作物抗倒伏的关系 | 第16-17页 |
·研究套作大豆倒伏对钾响应的理论与实践需求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套作大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17-20页 |
·作物倒伏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倒伏产生的原因 | 第20-23页 |
·倒伏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作物倒伏的鉴定和评价 | 第24-25页 |
·钾的作用 | 第25-29页 |
·钾的重要生理作用 | 第25-26页 |
·钾提高作物抗倒性能可能涉及的形态生理机制 | 第26-29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29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9-31页 |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不同钾水平下净套作大豆根系特征与倒伏间关系研究 | 第31-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试验设计 | 第31页 |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1-32页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31-32页 |
·根系形态指标 | 第32页 |
·根系生理指标 | 第32页 |
·倒伏率 | 第32页 |
·不同钾水平下净套作大豆茎秆性状和抗倒性关系研究 | 第32-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3-34页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33页 |
·茎秆形态特征 | 第33页 |
·茎秆解剖结构观察 | 第33页 |
·茎秆抗倒性 | 第33-34页 |
·茎秆物质积累 | 第34页 |
·实际倒伏率 | 第34页 |
·不同钾水平下净套作大豆茎秆生理生化特征与倒伏关系研究 | 第34-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4-35页 |
·茎秆生理生化指标 | 第34页 |
·内源激素 | 第34-35页 |
·木质素合成关键酶 | 第35页 |
·钾肥运筹对套作大豆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35-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6-38页 |
·农艺性状 | 第36页 |
·光合、荧光特性 | 第36-37页 |
·干物质积累量 | 第37页 |
·产量品质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77页 |
·不同钾水平下净套作大豆根系特征与倒伏间关系 | 第38-43页 |
·根系形态性状 | 第38-39页 |
·一级侧根数 | 第38-39页 |
·一级侧根总长度 | 第39页 |
·主根长 | 第39页 |
·根体积 | 第39页 |
·根系干物重 | 第39-40页 |
·干物重 | 第39-40页 |
·根冠比 | 第40页 |
·根系生理特征 | 第40-42页 |
·伤流量 | 第40-41页 |
·伤流量冠比 | 第41页 |
·根系活力 | 第41-42页 |
·根系性状与倒伏的关系 | 第42-43页 |
·根系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第42页 |
·根系各性状与倒伏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不同钾水平下净套作大豆茎秆性状和抗倒性关系研究 | 第43-57页 |
·茎秆形态性状 | 第43-45页 |
·株高 | 第43页 |
·节间长度 | 第43-44页 |
·节间粗度 | 第44-45页 |
·茎秆物理性状 | 第45-48页 |
·垂直高度和直立度 | 第45-46页 |
·重心高度 | 第46页 |
·机械强度 | 第46-47页 |
·抗倒指数 | 第47-48页 |
·茎秆解剖结构比较 | 第48-55页 |
·主茎节间细胞大小及分布 | 第48页 |
·主茎横切面中表皮、皮层厚度 | 第48-49页 |
·维管束的数目和面积 | 第49-50页 |
·木质部厚度及木质部所占横切面的比例 | 第50页 |
·韧皮纤维厚度和韧皮部厚度 | 第50-51页 |
·横切面髓部面积及髓部所占横切面的比例 | 第51-55页 |
·茎秆干物重 | 第55页 |
·倒伏率 | 第55-56页 |
·茎秆性状与倒伏间关系 | 第56-57页 |
·茎秆各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茎秆各性状与倒伏的关系 | 第57页 |
·不同钾水平下净套作大豆茎秆生理生化特征与倒伏的关系 | 第57-65页 |
·茎秆生理生化特征 | 第57-60页 |
·可溶性糖含量 | 第57页 |
·氮含量 | 第57-58页 |
·茎秆C/N | 第58-59页 |
·茎秆K含量 | 第59页 |
·木质素含量 | 第59页 |
·纤维素含量 | 第59-60页 |
·木质素合成关键酶 | 第60-61页 |
·苯丙氨酸裂解酶(PAL) | 第60页 |
·肉桂醇脱氢酶(CAD) | 第60-61页 |
·与木质素的相关性 | 第61页 |
·内源激素 | 第61-64页 |
·叶片GA3含量 | 第61-62页 |
·叶片IAA含量 | 第62页 |
·叶片CTK含量 | 第62-63页 |
·叶片ABA含量 | 第63页 |
·各激素间平衡 | 第63-64页 |
·生理生化特征与倒伏的关系 | 第64-65页 |
·茎秆各生理生化性状间相关性 | 第64-65页 |
·茎秆各生理生化性状与倒伏的关系 | 第65页 |
·钾肥运筹对套作大豆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65-77页 |
·农艺性状 | 第65-67页 |
·株高和主茎高 | 第65-67页 |
·节间长度和粗度 | 第67页 |
·重心高和分枝数 | 第67页 |
·光合特性 | 第67-70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67-68页 |
·叶片光合特性 | 第68-69页 |
·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69-70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70-72页 |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 | 第70-71页 |
·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71页 |
·营养器官干物质输出与贡献率 | 第71-72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72-75页 |
·产量构成 | 第72-74页 |
·产量 | 第74-75页 |
·大豆品质 | 第75-77页 |
·蛋白质 | 第75页 |
·脂肪 | 第75-77页 |
4 讨论 | 第77-87页 |
·钾对套作大豆的抗倒伏效应 | 第77-84页 |
·钾提高套作大豆抗倒伏能力的根系基础 | 第77-78页 |
·根系形态生理基础 | 第77页 |
·根系性状与倒伏关系 | 第77-78页 |
·钾提高套作大豆抗倒伏能力的茎秆基础 | 第78-82页 |
·茎秆形态基础 | 第78-79页 |
·形态解剖学基础 | 第79页 |
·茎秆生理生化基础 | 第79-82页 |
·套作大豆抗倒株型结构特征及抗倒指标的确立 | 第82-84页 |
·钾提高套作大豆产量的探讨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