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国内外水果生产现状 | 第11-17页 |
| ·国外水果生产现状 | 第11-14页 |
| ·我国的水果生产现状 | 第14-17页 |
| ·果品消费的趋势分析 | 第17-20页 |
| ·课题的研究的意义 | 第20-24页 |
| ·经济效益 | 第20-21页 |
| ·生态效益 | 第21-22页 |
| ·社会效益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温州主要名特优果品种植分析 | 第24-33页 |
| ·温州主要名特优果品 | 第25-27页 |
| ·茶山丁岙杨梅 | 第25-26页 |
| ·海三垟瓯柑 | 第26页 |
| ·苍南马站四季柚 | 第26-27页 |
| ·其它名特优果品 | 第27页 |
| ·温州水果种植情况分析 | 第27-33页 |
| ·种植规模分析 | 第27页 |
| ·品种结构分析 | 第27-29页 |
| ·种植区域分析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温州名特优果品生产的优势及发展障碍 | 第33-44页 |
| ·优势分析 | 第33-36页 |
| ·栽培历史悠久,管理经验丰富 | 第33-34页 |
| ·政府重视果业生产,科研和技术支持力度大 | 第34页 |
| ·市场优势 | 第34-35页 |
| ·品种丰富、品质上乘 | 第35页 |
| ·价格优势 | 第35-36页 |
| ·制约因素分析 | 第36-44页 |
| ·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价格高 | 第36-38页 |
| ·生产规模小 | 第38-39页 |
| ·区域外消费者认知度不高,需求不足 | 第39-40页 |
| ·加工工艺落后,贮存技术不高 | 第40-41页 |
| ·品牌管理不足,优质优价难以体现 | 第41-42页 |
| ·上市时间过于集中 | 第42页 |
| ·产业化程度低 | 第42-43页 |
| ·自然灾害频繁,对果品生产影响重大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发展名特优果品的对策分析 | 第44-59页 |
| ·加强技术投入,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 | 第44-46页 |
| ·依托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加强名特优品种保纯、改良和推广 | 第44-45页 |
| ·引进适宜的品种,培养新的优势产品 | 第45页 |
| ·增加技术投入,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增加农民收入 | 第45-46页 |
| ·与时俱进,拓展营销方式 | 第46-50页 |
| ·发挥产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促进果品的销售 | 第46-47页 |
| ·加快观光园的建设,开展采摘游等体验活动 | 第47-48页 |
| ·改进储存技术,促进果品外销增进效益 | 第48-49页 |
| ·完善和健全营销网络,为果农服务 | 第49页 |
| ·探索新的果品销售模式 | 第49-50页 |
| ·政府要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第50-53页 |
| ·合理规划布局 | 第50-51页 |
| ·政府牵头,举办各种营销活动,宣传本地区名特优果品 | 第51-52页 |
| ·增加资金投入 | 第52-53页 |
| ·增强生产抗风险能力,提高市场意识 | 第53-54页 |
| ·走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 第54-59页 |
| ·开展优质名牌工程建设活动 | 第55-56页 |
|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 第56-59页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9-66页 |
| ·讨论 | 第59-62页 |
| ·品种结构的调整得具有前瞻性 | 第59页 |
| ·果品生产、贮藏和加工的科技创新不易 | 第59-60页 |
| ·人才素质的提高任重道远 | 第60页 |
| ·培养市场意识尤为重要 | 第60-61页 |
| ·信用的培养任务艰巨 | 第61页 |
| ·产品的标准化尤其是杨梅的标准化建设难度很大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对高品质的水果要精心管理,促进效益的提高 | 第62页 |
| ·政府要对水果产业发展进行指导 | 第62-63页 |
| ·改进储存技术 | 第63页 |
| ·改进加工工艺,开发果品制品才是发展果业的长久之计 | 第63页 |
| ·走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 | 第63-64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