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论 | 第10-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反思“超越知识的科学素养观”:科学素养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 第10-11页 |
·反思“超越学科的科学素养观”:科学素养与学科学习的关系 | 第11页 |
·反思“知识及知识教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困境 | 第11-13页 |
·问题的界定 | 第13-16页 |
·问题的逻辑分析 | 第13-14页 |
·核心概念分析 | 第14-16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本土文化与科学素养 | 第19-51页 |
·中西科学教育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 第19-28页 |
·19世纪后半叶 | 第19-22页 |
·20世纪初 | 第22-24页 |
·20世纪中叶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8页 |
·科学素养的理论框架 | 第28-39页 |
·科学素养概念的历史演变 | 第28-31页 |
·科学素养的合法性研究:为什么需要科学素养? | 第31-33页 |
·科学素养的合理性研究:什么是科学素养? | 第33-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科学素养 | 第39-51页 |
·科学与本土文化的双向适应与改造 | 第39-43页 |
·本土文化影响下的科学观和科学教育价值观 | 第43-46页 |
·本土文化视野下科学素养的价值追求 | 第46-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 | 第51-80页 |
·科学知识演变的基本框架 | 第52-53页 |
·从“研究的科学”到“学科的科学”:学科化过程 | 第53-58页 |
·科学论文:规范化还是异化? | 第53-55页 |
·学科知识:客观还是主观? | 第55-56页 |
·学科化过程的教育意义 | 第56-58页 |
·从“学科的科学”到“课程的科学”:课程化过程 | 第58-67页 |
·知识重组的信念因素:知识教育价值观 | 第59-61页 |
·知识重组的现实因素:教育现实 | 第61-63页 |
·课程化过程的教育意义 | 第63-67页 |
·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 第67-80页 |
·代表性观点分析 | 第67-69页 |
·理解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 | 第69-75页 |
·指向本土教育实践的科学素养模型 | 第75-80页 |
第4章 化学知识的特殊性 | 第80-107页 |
·化学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 第81-85页 |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 第81-84页 |
·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 第84-85页 |
·化学知识结构与本质的特殊性 | 第85-100页 |
·科学知识的类型与结构:认识论的视角 | 第85-88页 |
·化学知识结构的特殊性 | 第88-90页 |
·化学知识本质的特殊性 | 第90-100页 |
·化学知识表征与交流的特殊性 | 第100-105页 |
·外部表征的特殊性 | 第100-102页 |
·内部表征的特殊性 | 第102-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5章 基于化学素养的知识教学(一):概念建构 | 第107-139页 |
·国内外有关化学素养的研究 | 第107-114页 |
·国外有关研究 | 第107-110页 |
·国内有关研究 | 第110-112页 |
·对三个问题的讨论 | 第112-114页 |
·化学素养的定义:指向本土化学教育实践 | 第114-118页 |
·化学素养的实现路径分析 | 第118-139页 |
·化学基本观念 | 第118-124页 |
·化学过程 | 第124-129页 |
·化学文化 | 第129-134页 |
·对化学的态度 | 第134-138页 |
·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6章 基于化学素养的知识教学(二):案例研究 | 第139-174页 |
·教科书的知识呈现——以元素周期律为例 | 第140-148页 |
·方法 | 第140-141页 |
·比较与分析 | 第141-146页 |
·结论与反思 | 第146-148页 |
·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约定 | 第148-154页 |
·潜在约定的成因 | 第148-149页 |
·潜在约定的类型 | 第149-151页 |
·潜在约定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影响 | 第151-154页 |
·教师个体的知识改造 | 第154-160页 |
·新手教师知识改造的特点 | 第155-157页 |
·专家型教师知识改造的特点 | 第157-160页 |
·学生的知识内化 | 第160-172页 |
·个案研究:碱金属氧化物的复杂性 | 第161-164页 |
·比较研究:中美高中生网上化学提问的比较 | 第164-172页 |
·结论 | 第172-174页 |
第7章 基于化学素养的知识教学(三):教学设计 | 第174-208页 |
·内容的重构 | 第176-186页 |
·“课程的化学”分析 | 第176-180页 |
·内容的拓展与重构 | 第180-186页 |
·任务的设计 | 第186-194页 |
·内容的组块化 | 第187-189页 |
·组块的任务化 | 第189-194页 |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 | 第194-206页 |
·主题的切入 | 第194-197页 |
·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第197-201页 |
·有效碰撞模型和活化能理论 | 第201-206页 |
·小结 | 第206-208页 |
第8章 结语 | 第208-212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208-209页 |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第209-212页 |
附录:中美高中生网上化学问题分类 | 第212-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28页 |
中文部分 | 第222-225页 |
英文部分 | 第225-228页 |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228-229页 |
致谢 | 第229-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