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导言 | 第9-13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 第10-11页 |
| (一)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二) 实施方案 | 第10页 |
| (三) 可行性研究 | 第10-11页 |
| 三、课题的创新性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学术史的回顾 | 第13-26页 |
| 一、题目释义 | 第13-14页 |
| (一) 刘家驹 | 第13页 |
| (二) 西藏与西康 | 第13页 |
| (三) 边疆史地 | 第13-14页 |
| 二、民国时期康藏研究述评 | 第14-17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 四、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26页 |
| (一) 课题研究目标 | 第24页 |
| (二)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刘家驹及其边疆服务实践 | 第26-35页 |
| 一、服务南京国民政府的边事机构 | 第26-29页 |
| 二、参与1937年“甘孜事件” | 第29-31页 |
| 三、四十年代的边疆服务实践 | 第31-32页 |
| 四、建国后的边疆服务实践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刘家驹边疆史地研究述评 | 第35-79页 |
| 一、刘家驹对民国时期康藏社会状况的反映与思考 | 第35-40页 |
| 二、刘家驹关于九世班禅的记载及其对班禅政教思想的总结 | 第40-57页 |
| (一) 出生之“异事” | 第40-41页 |
| (二) 因矛盾命运发生转折 | 第41-45页 |
| (三) 在内地的宣化生涯 | 第45-52页 |
| (四) 刘家驹对九世班禅政教思想的归纳 | 第52-57页 |
| 三、刘家驹对于西藏政教史的研究 | 第57-61页 |
| 四、刘家驹关于康藏的记载 | 第61-65页 |
| (一) 地理位置 | 第62页 |
| (二) 康藏地区的民俗 | 第62-63页 |
| (三) 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 第63-64页 |
| (四) 藏族人民的产业及税收 | 第64页 |
| (五) 康藏境内的物产与交通 | 第64-65页 |
| 五、关于康藏三次重大事件的记载 | 第65-79页 |
| (一) 关于格桑泽仁的记载 | 第65-70页 |
| (二) 关于诺那活佛的记载 | 第70-72页 |
| (三) 关于“甘孜事件”的记载 | 第72-79页 |
| 第四章 刘家驹边疆史地研究的历史地位(结束语) | 第79-87页 |
| 一、刘家驹边疆服务实践的评价 | 第79-80页 |
| 二、刘家驹对西藏文化的整理与传播 | 第80-83页 |
| 三、与同时代任乃强、李安宅等先生之比较研究 | 第83-85页 |
| 四、对于边疆地理的研究 | 第85-86页 |
| 五、结语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附录 | 第91-98页 |
| 附录一 刘家驹著作目录初编 | 第91-95页 |
| 附录二 刘家驹一生活动大事年表 | 第95-98页 |
| 后记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