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一、 引言 | 第9-14页 | 
| (一)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第9-11页 | 
| 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2. 研究的问题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一) 关于国内外的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 第14-22页 | 
| 1. 国内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 | 第14页 | 
| 2. 国外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 | 第14-15页 | 
| 3. 国内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20页 | 
| 4. 国外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20-22页 | 
| 5. 总结 | 第22页 | 
| (二) 关于终身学习网的研究 | 第22-24页 | 
| 1. 国内关于终身学习的研究 | 第22页 | 
| 2. 国外关于终身学习的研究 | 第22-23页 | 
| 3. 国内关于终身学习网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23-24页 | 
| 三、 理论基础 | 第24-37页 | 
| (一) 开放教育资源 | 第24-30页 | 
| 1. 开放教育资源的内涵与本质 | 第24-26页 | 
| 2. 开放教育资源的分类 | 第26-29页 | 
| 3. “开放教育资源”总结 | 第29-30页 | 
| (二) 终身学习理论 | 第30-32页 | 
| (三) 开放教育资源对终身学习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四) 资源开放模式 | 第33-37页 | 
| 1. 开放的内容 | 第34页 | 
| 2. 开放的工具 | 第34-35页 | 
| 3. 开放的协议 | 第35页 | 
| 4. 资源质量保证体系 | 第35-36页 | 
| 5. 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36-37页 | 
| 四、 国外开放教育资源网站开放功能调研及对比分析 | 第37-57页 | 
| (一) 国外的开放教育资源网站开放模式调研 | 第37-53页 | 
| 1. 赖斯大学的Connexions项目 | 第38-43页 | 
| 2. 英国开放大学OpenLearn项目 | 第43-49页 | 
| 3. 麻省理工学院 | 第49-53页 | 
| (二) 国外开放教育资源项目调研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3-57页 | 
| 五、 国外开放教育资源网站对上海终身学习网资源开放模式的启示 | 第57-70页 | 
| (一) 上海终身学习网资源开放模式分析 | 第57-63页 | 
| 1. 开放的内容 | 第57-60页 | 
| 2. 开放的工具 | 第60-61页 | 
| 3. 开放的协议 | 第61页 | 
| 4. 资源质量保障体系 | 第61-62页 | 
| 5. 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 第62-63页 | 
| (二) 资源开放模式差距揭示及原因分析 | 第63-65页 | 
| 1. 开放的内容 | 第63-64页 | 
| 2. 开放的工具 | 第64页 | 
| 3. 开放的协议 | 第64页 | 
| 4. 资源质量保障体系 | 第64页 | 
| 5. 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 第64-65页 | 
| (三) 提高上海终身学习网资源开放性的措施 | 第65-70页 | 
| 1. 开放的内容 | 第65-66页 | 
| 2. 开放的工具 | 第66页 | 
| 3. 开放的协议 | 第66页 | 
| 4. 资源质量保障体系 | 第66页 | 
| 5. 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 第66-70页 | 
| 六、 资源开放模式的检验 | 第70-76页 | 
| (一) 现实约束因素分析 | 第70页 | 
| (二) 问卷调查 | 第70-71页 | 
| 1. 问卷设计 | 第70-71页 | 
| 2. 问卷的发放与结果分析 | 第71页 | 
| (三) 网站管理人员访谈 | 第71-74页 | 
| (四) 新版上海终身学习网的改进措施 | 第74-76页 | 
| 总结 | 第76-78页 | 
| (一) 研究历程回顾 | 第76页 | 
| (二) 研究局限性 | 第76-77页 | 
| (三)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附录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