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26页 |
·问题提出 | 第14-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5-21页 |
·共同体 | 第15-16页 |
·城市社区 | 第16-17页 |
·脱域 | 第17-18页 |
·社区结构 | 第18-19页 |
·综合性差序格局 | 第19-21页 |
·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21页 |
·研究路径与论文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23-2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考察 | 第26-49页 |
·“共同体”的知识考古 | 第26-31页 |
·作为社会存在形式的“共同体” | 第26-28页 |
·“共同体”的现代演变:“地域共同体”与“脱域共同体” | 第28-31页 |
·现代城市社区共同体性的争论:从思辩到实证 | 第31-37页 |
·社区消亡论与社区继存论 | 第32-33页 |
·社区解放论——回避了地域社区的本体论追问 | 第33-34页 |
·国内对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共同体性的争论 | 第34-37页 |
·不同研究范式对社区本体论的回应 | 第37-42页 |
·国家—社会分析范式 | 第37-40页 |
·场域论社区研究范式 | 第40-42页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2-49页 |
·社会网络理论 | 第42-45页 |
·脱域理论 | 第45-46页 |
·结构化理论 | 第46-49页 |
第3章 转型中的城市社区 | 第49-81页 |
·“社区何以兴起” | 第49-56页 |
·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 | 第49-50页 |
·社会转型的社区影响 | 第50-53页 |
·社区:“后单位”时代新的社会整合机制 | 第53-56页 |
·城市社区的现实考察——针对长春市社区的调查 | 第56-66页 |
·样本与测量 | 第57-65页 |
·研究结论:现实城市社区共同体日益式微 | 第65-66页 |
·居民个体关系结构的转变 | 第66-74页 |
·传统“差序格局”的现代演变 | 第66-71页 |
·居民关系网络走向“脱域” | 第71-74页 |
·居民关系网络脱域的机制分析 | 第74-78页 |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 第74-75页 |
·现代社会脱域机制的配合 | 第75-76页 |
·选择行为的理性化 | 第76-77页 |
·社会流动自由化与社会服务市场化 | 第77-78页 |
·社区建设:共同体关系的培育 | 第78-81页 |
第4章 居民关系网络脱域对城市社区形态的影响 | 第81-93页 |
·居民关系网络脱域的社区结构影响 | 第81-84页 |
·邻里关系疏离淡化 | 第81-82页 |
·社区横向组织发育不良 | 第82-83页 |
·社区中职业群体“不在场” | 第83-84页 |
·居民关系网络脱域影响了居民的社区认同 | 第84-87页 |
·居民参与不足与社区结构缺失的相互影响 | 第87-93页 |
·居民参与的结构制约 | 第87-90页 |
·居民参与行为的结构建构 | 第90-93页 |
第5章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共同体的培育 | 第93-103页 |
·利用互联网的“再嵌入”功能重建地缘关系 | 第93-95页 |
·通过“地域货币”、“道德银行”等形式复苏邻里关系 | 第95-97页 |
·通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丰富“个人”与“社区”的联系 | 第97-99页 |
·发展社区组织,完善社区的组织网络 | 第99-100页 |
·建立共享观念、挖掘共同利益,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 | 第100-103页 |
结语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附录 | 第114-11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