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弓网耦合系统建模与仿真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牵引供电系统 | 第13-28页 |
·系统结构特点 | 第13-16页 |
·接触网悬挂方式 | 第13-14页 |
·接触网补偿装置 | 第14-15页 |
·我国高速铁路悬挂及补偿方式选取 | 第15-16页 |
·系统供电方式对高速列车的影响 | 第16-18页 |
·牵引变电所向牵引网的供电 | 第16-17页 |
·带负馈线的DN供电方式 | 第17页 |
·带保护线的AT供电方式 | 第17-18页 |
·供电系统单位负载计算 | 第18-19页 |
·垂直负载 | 第18页 |
·水平负载 | 第18-19页 |
·弓网耦合系统中的弹性不均匀系数 | 第19-20页 |
·供电系统接触网特性 | 第20-23页 |
·接触线振动传播 | 第20-21页 |
·接触线振动微分方程 | 第21-23页 |
·供电系统接触网等效刚度计算 | 第23-28页 |
·静态刚度计算 | 第23-26页 |
·动态刚度计算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弓网受流系统 | 第28-36页 |
·受流装置基本结构 | 第28-30页 |
·弓网受流基本特性 | 第30-33页 |
·受电弓独立机电系统建模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弓网耦合系统建模 | 第36-49页 |
·弓网垂向振动动力学模型 | 第36-37页 |
·根据动力学模型建立的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弓网动力阻抗模型 | 第38-40页 |
·弓网接触阻抗 | 第39页 |
·弓网动力阻抗数学模型 | 第39-40页 |
·数据输入方式 | 第40-45页 |
·设计策略 | 第40页 |
·功能分解 | 第40-42页 |
·数据导入界面 | 第42-45页 |
·Simulink模型 | 第45-49页 |
·固定质元simulink模型 | 第46-47页 |
·可变质元simulink模型 | 第47-48页 |
·动力阻抗simulink模型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仿真实例分析 | 第49-58页 |
·接触网刚度分布 | 第49-50页 |
·弓网动力学三元模型仿真分析 | 第50-51页 |
·DSA250受电弓匹配RE250接触线 | 第50-51页 |
·恒定质量块弓网四元模型仿真 | 第51-54页 |
·DSA380受电弓匹配RE330接触线 | 第51-52页 |
·SSS400+受电弓匹配CTMH-150接触线 | 第52-54页 |
·可变质量块弓网四元模型仿真 | 第54-56页 |
·DSA380受电弓匹配RE330接触线 | 第54-55页 |
·SSS400+受电弓匹配CTMH-150接触线 | 第55-56页 |
·四种匹配方式的仿真结果分析与比较 | 第56页 |
·弓网接触阻抗仿真分析 | 第56-5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