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论文--各林种及林副产品经营论文--游憩林、风景林论文

京郊低山风景游憩林质量评价及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言第12-14页
1 国内外风景游憩林研究进展第14-26页
   ·风景游憩林概念与内涵第14页
   ·风景游憩林发展历程第14-17页
     ·萌芽阶段第14-15页
     ·形成阶段第15页
     ·发展阶段第15-17页
   ·风景游憩林类型划分第17页
   ·风景游憩林风景质量评价第17-21页
     ·风景游憩林风景质量评价方法第17-19页
     ·森林景观的影响要素第19-21页
   ·风景游憩林经营管理第21-25页
     ·风景游憩林营建技术第22-23页
     ·风景游憩林抚育间伐第23-24页
     ·风景游憩林景观改造第24-25页
   ·风景游憩林研究的不足第25-26页
     ·缺乏风景游憩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25页
     ·缺乏森林风景游憩化经营的理论依据第25页
     ·缺乏风景游憩林经营成熟的技术体系第25页
     ·缺乏风景游憩林合理经营示范第25-26页
2 研究区概况和技术路线第26-30页
   ·研究区概况第26-29页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26-28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28-29页
   ·技术路线第29-30页
3 研究方法第30-56页
   ·北京低山风景游憩林资源调查第30-34页
     ·标准地的选取和林分调查第30页
     ·枝条解析第30-31页
     ·树冠结构及开花量调查第31-32页
     ·景观照片获取第32-34页
   ·空间竞争模型研究第34-36页
     ·合理竞争指标的确定第34-35页
     ·与距离有关竞争指数的竞争单元确定及样地边缘处理第35页
     ·竞争模型的建立第35-36页
   ·典型风景游憩林生长动态模拟及检验第36-40页
     ·直径生长动态模拟第36-37页
     ·树高生长动态模拟第37-39页
     ·树冠半径生长动态模拟第39页
     ·模型参数的估计及检验第39-40页
   ·风景游憩林景观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类型划分第40-49页
     ·风景游憩林景观要素及其计算第40-45页
     ·景观影响要素分析第45-47页
     ·景观类型划分第47-49页
   ·风景游憩林景观质量评价方法第49-51页
     ·评判内容选取第49页
     ·评判者选取第49-50页
     ·评判过程第50页
     ·美景度值计算第50-51页
   ·风景游憩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51-56页
     ·层次结构的确定第51页
     ·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构造第51页
     ·层次权重值确定第51-53页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53页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53-54页
     ·综合权重计算第54页
     ·综合质量等级划分第54-56页
4 风景游憩林的林学和美学质量特征第56-112页
   ·风景游憩林的林学质量第56-84页
     ·典型风景游憩林林木树冠特征分析第56-65页
     ·典型风景游憩林竞争模型的确定第65-72页
     ·典型风景游憩林生长动态模拟第72-84页
   ·风景游憩林的美学质量第84-110页
     ·林木生长指标与林木个体美景度的关系第84-94页
     ·林分空间结构与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关系第94-100页
     ·景观斑块特征与林外景观美景度的关系第100-110页
   ·小结第110-112页
     ·风景游憩林的林学质量小结第110-111页
     ·风景游憩林的美学基础小结第111-112页
5 低山风景游憩林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第112-124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12-124页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12-117页
     ·指标类目划分及赋值第117-120页
     ·风景游憩林综合质量等级划分第120页
     ·低山风景游憩林质量综合评价第120-122页
     ·小结第122-124页
6 低山风景游憩林质量调控技术第124-134页
   ·单木质量调控技术第124-125页
     ·修枝技术第124页
     ·树冠调控技术第124-125页
   ·林分质量调控技术第125-129页
     ·典型风景游憩林林分密度控制第125页
     ·典型林分抚育间伐技术第125-128页
     ·林下灌、草管理技术第128-129页
   ·景观斑块合理配置第129-132页
   ·小结第132-134页
7 结论、创新与讨论第134-138页
   ·结论第134-135页
   ·创新第135-136页
   ·讨论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8页
个人简介第148-150页
导师简介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思树材性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下一篇:转基因毛白杨生理生化特性及多基因表达载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