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 第1-5页 |
上古声母表 | 第5页 |
上古韵部表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第二节 研究《文选注》、《说文注》训诂术语“犹”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训诂术语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 训诂术语总体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文选注》中训诂术语“犹”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说文注》中训诂术语“犹”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选注》“犹”的用法 | 第16-47页 |
第一节 李善自注“犹”的用法 | 第16-34页 |
一、 以近义词为释(共 138 例) | 第16-21页 |
二、 以引申义为释(共 161 例) | 第21-27页 |
三、 以同义词为释(共 18 例) | 第27-29页 |
四、 以临时义为释(共 20 例) | 第29-30页 |
五、 推求本字(共 15 例) | 第30-32页 |
六、 推求同源词(共 8 例) | 第32-33页 |
七、 表解释说明(共 12 例) | 第33-34页 |
八、 以连绵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相释(共 7 例) | 第34页 |
第二节 李善引他注“犹”的用法 | 第34-47页 |
一、 以近义词为释(共 51 例) | 第34-37页 |
二、 以引申义为释(共 51 例) | 第37-40页 |
三、 以同义词为释(共 17 例) | 第40-42页 |
四、 以临时义为释(共 10 例) | 第42-43页 |
五、 推求本字(共 10 例) | 第43-44页 |
六、 推求同源词(共 6 例) | 第44-45页 |
七、 表解释说明(共 18 例) | 第45-46页 |
八、 以连绵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相释(共 3 例)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说文解字注》“犹”的用法 | 第47-78页 |
第一节 段玉裁自注“犹”的用法 | 第47-61页 |
一、 以近义词为释(共 51 例) | 第47-51页 |
二、 以引申义为释(共 24 例) | 第51-53页 |
三、 以同义词为释(共 28 例) | 第53-55页 |
四、 以临时义为释(共 10 例) | 第55-56页 |
五、 推求本字(共 2 例) | 第56页 |
六、 推求同源词(共 6 例) | 第56-57页 |
七、 表解释说明(共 14 例) | 第57-58页 |
八、 说明会意字(共 40 例) | 第58-59页 |
九、 一曰犹一名(共 12 例) | 第59页 |
十、 以连绵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相释(共 9 例) | 第59-60页 |
十一、以异体字为释(共 1 例) | 第60页 |
十二、表示打比方(共 1 例)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段玉裁他注“犹”的用法 | 第61-78页 |
一、 以近义词为释(共 62 例) | 第61-64页 |
二、 以引申义为释(共 59 例) | 第64-68页 |
三、 以同义词为释(共 39 例) | 第68-70页 |
四、 以临时义为释(共 12 例) | 第70页 |
五、 推求本字(共 20 例) | 第70-73页 |
六、 推求同源词(共 17 例) | 第73-75页 |
七、 表解释说明(共 16 例) | 第75-76页 |
八、 以连绵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相释(共 2 例) | 第76页 |
九、 以原因释结果(共 1 例) | 第76页 |
十、 以结果释原因(共 3 例) | 第76页 |
十一、以相关联的动作行为相释(共 1 例) | 第76-77页 |
十二、表示打比方(共 1 例) | 第77-78页 |
第四章 “犹”的用法比较、内涵界定与训诂术语的规范 | 第78-95页 |
第一节 《文选注》与《说文注》“犹”的用法比较 | 第78-81页 |
一、 《文选注》与《说文注》的引文情况 | 第78-80页 |
二、 《文选注》与《说文注》“犹”的用法比较 | 第80-81页 |
第二节 “犹”的内涵界定 | 第81-89页 |
一、 段玉裁对训诂术语“犹”的界定及其评析 | 第81-87页 |
二、 段玉裁的自注是否与自己的界定一致 | 第87-89页 |
第三节 训诂术语的规范 | 第89-95页 |
一、 训诂术语“犹”存在的问题 | 第89-91页 |
二、 训诂术语存在的问题 | 第91-93页 |
三、 如何规范训诂术语 | 第93-95页 |
结束语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