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9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4-16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6-19页 |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32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及评价研究综述 | 第23-31页 |
|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31-32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32-36页 |
| ·论文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35-36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 第二章 论文相关基础理论 | 第42-59页 |
|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42-43页 |
|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第42-43页 |
| ·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 第43页 |
| ·博弈论理论 | 第43-47页 |
| ·博弈论的概念 | 第44-45页 |
| ·基本博弈类型及其均衡 | 第45-47页 |
| ·战略管理理论 | 第47-49页 |
| ·战略管理理论的内容 | 第48-49页 |
| ·战略管理理论对本研究的意义 | 第49页 |
|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49-51页 |
|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容 | 第49-51页 |
|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本研究的意义 | 第51页 |
| ·现代综合评价理论 | 第51-58页 |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52-54页 |
| ·灰色关联分析法(GRAP) | 第54-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第三章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现状研究 | 第59-75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概念 | 第59-63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63-65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地位与作用 | 第65-69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机遇 | 第69-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第四章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博弈模型研究 | 第75-100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 | 第75-82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第75-78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第78-81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 第81-82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研究 | 第82-86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博弈模型研究 | 第86-98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政府的博弈分析 | 第87-90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其他大学的博弈分析 | 第90-93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合作联盟博弈分析 | 第93-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 第五章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 第100-144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 | 第100-102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 | 第100-101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的主体 | 第101-102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102-104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第102-103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方法 | 第103-104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4-116页 |
| ·国内外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 第104-110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 第110-113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内涵解析 | 第113-116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 第116-128页 |
|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 第117-120页 |
|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120-128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 第128-132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128-130页 |
| ·基于关联度分析的多层次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模型 | 第130-132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 | 第132-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44页 |
| 第六章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研究 | 第144-179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 | 第144-149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主要培育模式 | 第144-148页 |
| ·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选择 | 第148-149页 |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措施 | 第149-169页 |
| ·明确办学定位,实施战略管理 | 第149-153页 |
| ·建立科学机制,促进学科建设 | 第153-157页 |
|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 第157-159页 |
| ·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第159-161页 |
|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 第161-163页 |
|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 第163-165页 |
|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凝聚力 | 第165-167页 |
| ·建立学习型大学,提高大学学习力 | 第167-169页 |
| ·北京邮电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研究 | 第169-1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4-179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179-181页 |
| 致谢 | 第181-182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