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新型富烯类铁钴镍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5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6-22页 |
·Co(PMe_3)_4与富烯的反应 | 第16-18页 |
·配体1的锂盐与FeCl_2的反应 | 第18-19页 |
·配体1的锂盐与Ni(PMe_3)_2Cl_2的反应 | 第19-20页 |
·化合物3的性质研究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2-30页 |
·合成手段 | 第22页 |
·试剂 | 第22页 |
·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第22-23页 |
·原料制备 | 第23-24页 |
·富烯的制备 | 第24-25页 |
·化合物1的制备 | 第25-26页 |
·配体1的制备 | 第26-27页 |
·化合物2的制备 | 第27页 |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27-30页 |
第四章 附录 | 第30-35页 |
·晶体结构的部分数据 | 第30-32页 |
·典型的核磁共振谱图 | 第32-34页 |
·典型的红外谱图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页 |
第二部分 膦配体支持的富电性钴和镍化合物在碳-氢键活化中的应用 | 第35-75页 |
中文摘要 | 第37-39页 |
Abstract | 第39-4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41-52页 |
·碳-氢键的活化简介 | 第41-42页 |
·过渡金属诱导的碳-氢键活化 | 第42-51页 |
本课题的立题思想及内容 | 第51-52页 |
第二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CoMe(PMe_3)_4与配体2的反应 | 第52-55页 |
·化合物4与CO的反应 | 第55页 |
·NiMe_2(PMe_3)_3与配体2的反应 | 第55-56页 |
·NiMe_2(PMe_3)_3与配体3的反应 | 第56-57页 |
·Fe(PMe_3)_4与配体4的反应 | 第57-58页 |
·Ni(PMe_3)_4与配体4的反应 | 第58-59页 |
·Co(PMe_3)_4与配体4的反应 | 第59-60页 |
·Co(PMe_3)_3Cl与配体4的反应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61-67页 |
·配体2的制备 | 第61页 |
·化合物4的制备 | 第61-62页 |
·化合物5的制备 | 第62页 |
·化合物6的制备 | 第62-63页 |
·配体3的合成 | 第63-64页 |
·PCP配体4的合成 | 第64-65页 |
·化合物7的合成 | 第65页 |
·化合物9的合成 | 第65-66页 |
·化合物10的合成 | 第66-67页 |
第四章 附录 | 第67-72页 |
·晶体结构部分数据 | 第67-69页 |
·典型的核磁共振谱图 | 第69-70页 |
·典型的红外谱图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离子液体制备探究-----专业实践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