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细菌中一种黄素依赖型单加氧酶的克隆表达及催化机制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一章 综述第15-32页
   ·用单加氧酶进行的生物催化第15-16页
   ·黄素蛋白单加氧酶第16-18页
   ·黄素蛋白单加氧酶的分类第18-22页
     ·单组分黄素蛋白单加氧酶第20-21页
     ·多组分黄素蛋白单加氧酶第21-22页
   ·B类黄素蛋白单加氧酶第22-24页
     ·黄素依赖型单加氧酶(FMO)第22-23页
     ·微生物的N-羟基化的单加氧酶(NMO)第23页
     ·Baeyer-Villiger型单加氧酶(BVMO)第23-24页
   ·细菌中黄素依赖型单加氧酶的研究进展第24-30页
     ·细菌中黄素依赖型单加氧酶的发现第25页
     ·细菌中黄素依赖型单加氧酶的特征第25-27页
     ·细菌中黄素依赖型单加氧酶的催化机理研究第27-30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30-32页
第二章 细菌中FMO基因的筛选与分析第32-40页
   ·前言第32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2-34页
     ·实验材料第32页
     ·实验试剂第32-33页
     ·试剂配制第33页
     ·实验仪器第33-34页
   ·实验方法第34-35页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第34页
     ·编码FMO基因的获得第34页
     ·FMO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4-35页
   ·实验结果第35-38页
     ·插入片断BY12-20的序列分析第35页
     ·bFMOⅡ与已知蛋白结晶的序列比对第35-36页
     ·bfmoⅡ与bfmo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第36-37页
     ·bFMOⅡ的系统发生树分析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细菌中FMO基因的克隆与质粒的构建第40-52页
   ·前言第40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0-41页
     ·实验材料第40页
     ·实验试剂第40-41页
     ·实验仪器第41页
   ·实验方法第41-47页
     ·质粒pMD18-T-FMO的构建第41-43页
     ·质粒pMD18-T-FMO的验证第43页
     ·质粒pET-28a-FMO的构建第43-46页
     ·质粒pET-28a-FMO的验证第46-47页
   ·实验结果第47-51页
     ·编码bFMOⅡ基因的获得第47-48页
     ·bFMO基因功能的进一步验证第48页
     ·质粒pET-28a-FMO的验证第48-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BFMO Ⅱ的纯化及相关性质研究第52-69页
   ·前言第52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2-55页
     ·实验材料第52页
     ·实验试剂第52-53页
     ·试剂配制第53-54页
     ·实验仪器第54-55页
   ·实验方法第55-60页
     ·bFMOⅡ粗酶液的制备第55页
     ·硫酸铵沉淀bFMOⅡ第55-56页
     ·Ni柱纯化bFMOⅡ第56页
     ·蛋白电泳条件第56-58页
     ·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第58页
     ·酶活测定体系第58-59页
     ·靛蓝产量的测定第59页
     ·bFMOⅡ对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全细胞催化第59-60页
   ·实验结果第60-67页
     ·bFMOⅡ诱导条件的优化第60页
     ·硫酸铵沉淀bFMOⅡ蛋白条件的优化第60-61页
     ·bFMOⅡ的纯化及蛋白电泳第61-62页
     ·辅因子FAD的确定第62-64页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绘制第64页
     ·bFMOⅡ酶活的测定第64-65页
     ·靛蓝产量的测定第65-67页
     ·bFMOⅡ对吲哚及吲哚类底物的生物学转化第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BFMOⅡ突变株的构建与部分活性位点分析第69-84页
   ·前言第69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69页
   ·实验方法第69-76页
     ·bFMOⅡ突变位置的选取第69-72页
     ·bFMOⅡ定点突变第72-75页
     ·bFMOⅡ同源模建第75页
     ·bFMOⅡ模建评估第75-76页
     ·bFMOⅡ突变后对生产靛蓝的影响第76页
     ·Pymol软件分析第76页
   ·实验结果第76-83页
     ·含突变体质粒的构建第76-77页
     ·bFMOⅡ同源模建第77-79页
     ·bFMOⅡ模建评估第79-80页
     ·bFMOⅡ突变体对吲哚转化的影响第80-81页
     ·bFMOⅡ部分蛋白残基分析第81-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1页
致谢第91-93页
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式链霉菌可移动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中国南海海绵可培养共生真菌种群多样性、抑菌活性的研究及PKS,NRPS功能基因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