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隧道施工监测及边坡稳定性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7页 |
| ·城市地下工程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地下工程岩爆灾害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地表沉陷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系统地压灾害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边坡稳定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6页 |
|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 第18页 |
| ·气象 | 第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地质构造 | 第18-19页 |
| ·地层岩性 | 第19-21页 |
|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2-4)) | 第19-20页 |
|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1-4)) | 第20页 |
| ·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11) | 第20-21页 |
| ·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d1)) | 第21页 |
|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1+d1)) | 第21页 |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21-22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 ·围岩分级及分布 | 第23页 |
| ·隧道进洞口工程地质评价 | 第23-26页 |
| ·进洞口地形条件 | 第23-24页 |
| ·进洞口段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页 |
| ·危岩稳定性评价 | 第24-26页 |
| 3 新奥法施工中隧道及上部岩体变形的监测研究 | 第26-60页 |
| ·监测意义和目的 | 第26页 |
| ·监控量测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第26-29页 |
| ·隧道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监控量测工作方法 | 第27-28页 |
| ·隧道新奥法量测部分布置图 | 第28-29页 |
| ·监控量测信息的整理分析 | 第29页 |
| ·隧道变形监控资料分析 | 第29-43页 |
| ·右洞K30+861.2 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 第32-35页 |
| ·右洞K30+845.2 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 第35-38页 |
| ·右洞K30+790 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 第38页 |
| ·右洞K30+665 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 第38-39页 |
| ·左洞典型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 第39-42页 |
| ·典型断面锚杆拉力监测结果 | 第42-43页 |
| ·探地雷达实测分析 | 第43-57页 |
| ·电磁波及雷达的基本理论 | 第44-45页 |
| ·地质雷达的原理和方法 | 第45-49页 |
| ·GSSI 地质雷达简介 | 第49-50页 |
| ·探测断面及测线布置 | 第50-51页 |
| ·测试结果 | 第51-57页 |
| ·小结 | 第57-60页 |
| 4 隧道施工爆破对山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66页 |
| ·爆破的振动影响 | 第60-62页 |
| ·有关爆破安全判据的讨论 | 第61页 |
| ·按振速衰退规律来确定控制标准 | 第61-62页 |
| ·测试系统及测试原理 | 第62页 |
| ·现场监测及结果回归分析 | 第62-65页 |
| ·隧道掘进爆破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规律的现场试验 | 第62-63页 |
| ·监测结果 | 第63页 |
| ·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5 隧道施工对地表高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66-76页 |
| ·拉格朗日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征 | 第66-67页 |
| ·基于拉格朗日法的FLAC 程序 | 第67-68页 |
| ·FLAC 程序简介 | 第67页 |
| ·FLAC 算法流程 | 第67-68页 |
| ·计算模型与计算工况 | 第68页 |
| ·计算模型 | 第68页 |
| ·计算参数 | 第68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 ·应力分布 | 第69-70页 |
| ·应变分析 | 第70页 |
| ·位移分析 | 第70-72页 |
| ·各种监测曲线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6页 |
| 6 结论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