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第二章 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9页 |
第二节 我国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特征 | 第9-10页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 第10-14页 |
第三章 和谐社会的第一要素——社会公正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效率、公平与公正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社会公正的四种理论 | 第15-17页 |
一、古典自由主义 | 第15页 |
二、功利主义 | 第15-16页 |
三、平均主义 | 第16页 |
四、罗尔斯主义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社会公正的内涵 | 第17-21页 |
一、平等自由的原则 | 第18-19页 |
二、经济活动收益的效率原则 | 第19页 |
三、在上述两个原则下的差别原则 | 第19-21页 |
第四章 如何实现社会公正——公共政策与社会总资本的良性互动 | 第21-26页 |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总资本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的属性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与公共政策的内在逻辑关联 | 第23-24页 |
第四节 如何实现社会总资本生产和积累与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 | 第24-26页 |
第五章 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价值取向的统一 | 第26-31页 |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效率取向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公平取向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公正取向——双重价值的整合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如何实现公共政策的公正价值取向 | 第29-31页 |
第六章 我国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构建 | 第31-48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共政策不适应和谐社会的新问题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共政策构建的新趋势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我国和谐社会公共政策的构建思路 | 第34-41页 |
一、健全公共政策体制 | 第34-35页 |
二、建立公共政策的长效机制 | 第35-36页 |
三、加强公共政策法治化建设 | 第36-37页 |
四、完善利益的分配制度 | 第37-38页 |
五、重新界定公共产品的范围,提供更好的公共政策服务 | 第38-40页 |
六、扩大民主参与,完善利益诉求机制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分析的技术处理 | 第41-48页 |
一、目标范畴的清晰度 | 第42页 |
二、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 第42-43页 |
三、政策覆盖面的调整,归属,重构 | 第43-44页 |
四、公共政策体系纵向相关政策的冲突性分析与指令秩序 | 第44-45页 |
五、公共政策体系横向政策的协同性,互补性、势位与时差 | 第45-46页 |
六、政策效应的假设检验 | 第46页 |
七、政策周期的合理性 | 第46-48页 |
第七章 关注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从公共政策的视野 | 第48-71页 |
第一节 关注弱势群体 | 第48-54页 |
第二节 教育公平 | 第54-57页 |
第三节 社会保障体制 | 第57-59页 |
第四节 医疗体制改革 | 第59-60页 |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60-65页 |
一、环境问题 | 第60-62页 |
二、人口问题 | 第62-65页 |
第六节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 第65-68页 |
第七节 公民道德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简介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