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第8-12页 |
第一章 借代的定义及分类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借代的定义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借代的分类 | 第15-21页 |
第二章 借代辞格产生的基础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客观基础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心理基础 | 第22-26页 |
一、联想:借代运作的心理机制 | 第22-24页 |
二、借代的产生根源于崇尚含蓄的文化心理 | 第24-25页 |
三、求新求异是导致借代产生的另一种文化心理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文化基础 | 第26-30页 |
第三章 借代辞格运用的过程阐释 | 第30-36页 |
第一节 语境对借代修辞的约束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借代文本的辨认对文内语境的依赖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接受者的借代文本解读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借代的功用和运用的原则 | 第36-42页 |
第一节 借代的功用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借代辞格运用的原则 | 第39-42页 |
一、相关性原则 | 第39-40页 |
二、显著性原则 | 第40页 |
三、切境性原则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50页 |
致 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