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图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国内外对颗粒物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运用常规方法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运用GIS以及LIDAR技术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文章的结构框架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38页 |
·研究区域概述 | 第26-28页 |
·研究区范围 | 第26页 |
·自然地理背景 | 第26-27页 |
·社会、经济背景 | 第27-28页 |
·颗粒物概述 | 第28-30页 |
·粒径分布 | 第28-29页 |
·主要来源 | 第29页 |
·对环境的影响 | 第29-30页 |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7页 |
·本次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空间分析模型 | 第31-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38-47页 |
·数据获取 | 第38-42页 |
·颗粒物污染数据: | 第38-41页 |
·影响因子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数据获取后的空间数据预处理: | 第42-46页 |
·探索性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寻找数据离群值 | 第43-44页 |
·克里格插值结果的误差评估 | 第44-45页 |
·颗粒物浓度空间变异结构的特点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北京市城区颗粒物污染空间分布规律 | 第47-63页 |
·颗粒物污染浓度季节空间分布规律 | 第47-56页 |
·非采暖期颗粒物污染浓度空间分布 | 第47-52页 |
·采暖期颗粒物污染浓度的空间分布 | 第52-55页 |
·采暖期与非采暖期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初探 | 第55-56页 |
·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第56-58页 |
·采暖期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非采暖期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采样带(NS)进行缓冲区分析 | 第58-60页 |
·五环外到城区中心颗粒物污染分布规律 | 第58-59页 |
·采样带上监测点污染的影响距离研究 | 第59-60页 |
·地面激光雷达采样的验证分析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城区颗粒物污染浓度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71页 |
·北京五环内颗粒物污染浓度与主要影响因子的空间相关性 | 第63-66页 |
·五环内颗粒物污染浓度与下垫面的相关性分析(以非采暖期为例) | 第63-65页 |
·五环内颗粒物浓度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综合分析 | 第65-66页 |
·GIS支持下的多因子叠置效果分析 | 第66-67页 |
·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及元素的初步分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第71-73页 |
·结果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