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言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0-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量 | 第11页 |
主要认识及成果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13-22页 |
·佳木斯—兴凯地块及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基底的形成 | 第13-15页 |
·古亚洲构造域的演化 | 第15-19页 |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被动大陆边缘演化 | 第16-18页 |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兴凯地块活动陆缘演化 | 第18-19页 |
·滨太平洋构造演化阶段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早中生代火成岩的时空分布及火成岩构造组合 | 第22-78页 |
·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 | 第23-53页 |
·时空分布 | 第23-31页 |
·初始造山辉长岩-闪长岩组合 | 第31-41页 |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 | 第31-39页 |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40页 |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 第40-41页 |
·峰期造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 | 第41-47页 |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 | 第42-45页 |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46页 |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 第46-47页 |
·晚期造山正长花岗岩组合 | 第47-50页 |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 | 第47-48页 |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48-49页 |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 第49-50页 |
·造山后伸展碱长-碱性花岗岩组合 | 第50-53页 |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 | 第50-51页 |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51-52页 |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 第52-53页 |
·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岩石特征 | 第53-78页 |
·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时空分布 | 第53-56页 |
·双峰式超基性岩-流纹岩组合 | 第56-64页 |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 | 第56-57页 |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59页 |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 第59-64页 |
·超镁铁质-镁铁质岩-枕状熔岩组合 | 第64-70页 |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 | 第65-67页 |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67-69页 |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 第69-70页 |
·岩浆弧火成岩组合 | 第70-73页 |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 | 第70-71页 |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71-73页 |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 第73页 |
·同造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 | 第73-78页 |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 | 第73-75页 |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第75-77页 |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 第77-78页 |
第三章 闪长质包体与岩浆混合作用的构造意义 | 第78-96页 |
·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岩浆混合成因的闪长质包体的特征 | 第78-87页 |
·包体的形态及分布 | 第78-79页 |
·包体的矿物组构特征 | 第79-81页 |
·包体与寄主岩物质成分的交换 | 第81-82页 |
·包体与寄主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第82-85页 |
·岩浆混合作用与包体成因讨论 | 第85-87页 |
·岩浆混合作用的区域岩浆动力学意义 | 第87页 |
·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岩浆混合成因的闪长质包体的特征 | 第87-96页 |
第四章 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花岗岩体就位机制讨论 | 第96-107页 |
·基本地质特征 | 第96-97页 |
·密度测量方法 | 第97页 |
·花岗岩类就位机制讨论(以1:5万对青、平原林场幅为例) | 第97-106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演化 | 第107-113页 |
·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 | 第107-110页 |
·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 | 第110-11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3-115页 |
·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 | 第113-114页 |
·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附录 | 第119-126页 |
附图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