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痿病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前言 | 第15-16页 |
| 正文 | 第16-58页 |
| 1 痿病概念辨析 | 第16-22页 |
| ·历代医家对痰病概念的认识 | 第16-18页 |
| ·《内经》痿的含义 | 第18-22页 |
| ·症状层次 | 第18-19页 |
| ·病机层次 | 第19-20页 |
| ·病位角度 | 第20页 |
| ·功能状态角度 | 第20-22页 |
| 2 痿的病因病机 | 第22-30页 |
| ·病因 | 第22-25页 |
| ·内因 | 第22-23页 |
| ·外因 | 第23-25页 |
| ·病机 | 第25-30页 |
| ·五脏气热 | 第25-26页 |
| ·气血不足 | 第26-27页 |
| ·营卫不调 | 第27-28页 |
| ·下气不足 | 第28页 |
| ·经络为病 | 第28-29页 |
| ·阳明为病 | 第29-30页 |
| 3 痿病的症状及分类 | 第30-42页 |
| ·痿的症状表现 | 第30-33页 |
| ·感觉 | 第30-31页 |
| ·形态 | 第31-32页 |
| ·运动功能 | 第32-33页 |
| ·痿病的分类与证型特征 | 第33-42页 |
| ·"五脏-五体"痿 | 第33-36页 |
| ·痿躄 | 第33-34页 |
| ·筋痿 | 第34-35页 |
| ·脉痿 | 第35页 |
| ·肉痿 | 第35-36页 |
| ·骨痿 | 第36页 |
| ·其他 | 第36-42页 |
| ·痿厥 | 第36-38页 |
| ·阴痿 | 第38页 |
| ·痿痹 | 第38-40页 |
| ·风痿 | 第40-41页 |
| ·痿易 | 第41-42页 |
| 4 痿病的诊断 | 第42-43页 |
| ·体征 | 第42页 |
| ·病人感觉 | 第42-43页 |
| 5 痿病治则治法分析 | 第43-49页 |
| ·治痿独取阳明 | 第43-45页 |
|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 第45-46页 |
| ·筋脉骨肉各得其旺时 | 第46-47页 |
| ·从病因病机论治 | 第47-49页 |
| ·清解五脏气热 | 第47页 |
| ·补益下气 | 第47-48页 |
| ·调合营卫 | 第48页 |
| ·补益气血 | 第48-49页 |
| 6 痿病的辨证要点 | 第49-53页 |
| ·辨五脏 | 第49页 |
| ·辨气血 | 第49-50页 |
| ·辨干湿 | 第50-52页 |
| ·辨部位 | 第52-53页 |
| 7 与痿相关问题的讨论 | 第53-58页 |
| ·痿、痹不当以有无疼痛为辨 | 第53-56页 |
| ·关于"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 第56-57页 |
| ·关于亸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