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 小麦品质性状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 | 第12-13页 |
·千粒重 | 第12页 |
·容重 | 第12页 |
·硬度 | 第12-13页 |
·小麦磨粉品质 | 第13页 |
·出粉率 | 第13页 |
·灰分 | 第13页 |
·蛋白质品质 | 第13-15页 |
·蛋白质含量 | 第13-14页 |
·面筋 | 第14页 |
·面筋指数 | 第14页 |
·沉淀值 | 第14-15页 |
·面团流变学特性 | 第15-16页 |
·粉质仪参数 | 第15页 |
·拉伸仪参数 | 第15-16页 |
·淀粉品质 | 第16页 |
·淀粉糊化特性 | 第16页 |
·α-淀粉酶活性 | 第16页 |
2 小麦-黑麦易位系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16-20页 |
·黑麦与小麦染色体的部分同源性分析 | 第16-18页 |
·小麦-黑麦易位系的遗传效应 | 第18-20页 |
·对产量、抗性和恢复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对品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3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20-23页 |
·簇毛麦与小麦染色体的部分同源性分析 | 第20-21页 |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的选育 | 第21页 |
·小麦-簇毛麦T6VS·6AL的遗传效应 | 第21-23页 |
4 普通小麦异源易位系的选育与鉴定 | 第23-30页 |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选育方法 | 第23-25页 |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鉴定 | 第25-30页 |
·细胞学方法 | 第26-27页 |
·分子标记 | 第27-3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0-63页 |
第一章 普通小麦-簇毛麦T6VS·6AL对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效应分析 | 第30-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5页 |
·材料 | 第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农艺性状 | 第31-32页 |
·品质性状 | 第32页 |
·白粉病鉴定方法 | 第32-33页 |
·PCR标记 | 第33页 |
·谷蛋白SDS-PAGE分析 | 第33-34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53页 |
·利用RIL群体分析T6VS·6AL对小麦品质性状的效应 | 第35-48页 |
·RIL群体各家系染色体组成分析 | 第35页 |
·RIL群体各家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析 | 第35-39页 |
·RIL群体与两个亚群体的平衡性分析 | 第39-41页 |
·T6VS·6AL对品质性状的效应 | 第41-48页 |
·利用NIL分析T6VS·6AL对农艺性状的效应 | 第48-53页 |
·两对NIL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48-49页 |
·T6VS·6AL对农艺性状的效应 | 第49-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小麦-簇毛麦T6VS·6AL对品质性状的效应 | 第53-54页 |
·小麦-簇毛麦T6VS·6AL对农艺性状的效应 | 第54-55页 |
第二章 小麦-黑麦易位系的选育与鉴定 | 第55-6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59页 |
·材料 | 第55页 |
·方法 | 第55-59页 |
·辐射处理与M_1种子检测 | 第55-56页 |
·细胞学方法鉴定 | 第56-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相互易位 | 第60页 |
·大片段易位 | 第60-61页 |
·整臂易位和顶端小片段易位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3页 |
·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的诱发 | 第62页 |
·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的应用前景 | 第62-63页 |
全文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