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一、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概述 | 第15-23页 |
(一) 工伤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 第15-18页 |
1、工伤的概念 | 第15-16页 |
2、工伤的法律特征 | 第16-18页 |
(1) 工伤的主体是所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 | 第16-17页 |
(2) 工伤必须是"因工作"而发生的伤害 | 第17-18页 |
(3) 工伤所涉及的伤害仅限于人身伤害 | 第18页 |
(二) 工伤保险的概念及原则 | 第18-20页 |
1、工伤保险的定义 | 第18-19页 |
2.工伤保险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1) 无过失补偿原则 | 第19页 |
(2) 保障与补偿(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 第19页 |
(3) 补偿与预防及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 第19页 |
(4) 个人不缴费原则 | 第19页 |
(5) 集中管理原则 | 第19-20页 |
(6) 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 | 第20页 |
(7) 技术性原则 | 第20页 |
(三) 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 第20-21页 |
1、工伤保险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关系 | 第20-21页 |
2、工伤保险与雇主责任险的关系 | 第21页 |
(四) 工伤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关系 | 第21-22页 |
(五) 工伤保险补偿与工伤保险赔偿 | 第22-23页 |
二、国外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概况 | 第23-27页 |
(一) 国外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23-25页 |
1、工伤保险立法的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2、工伤保险制度类型的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二) 国外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三、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27-32页 |
(一) 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初建阶段 | 第27-28页 |
(二) 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试点阶段 | 第28-30页 |
(三)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阶段 | 第30-32页 |
四、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32-45页 |
(一) 立法层次不高,立法分散而混乱 | 第32页 |
(二) 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过窄 | 第32-33页 |
(三) 工伤认定争议较多 | 第33-36页 |
1、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伤害的工伤认定 | 第33-35页 |
2、职工突发疾病视同工伤的规定 | 第35-36页 |
(四) 工伤保险待遇的立法不尽合理、完善 | 第36-38页 |
1、工伤职工的工伤医疗待遇 | 第36页 |
2、一至四级工伤伤残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 | 第36页 |
3、五级、六级伤残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 | 第36-37页 |
4、七-十级伤残职工的劳动合同 | 第37页 |
5、工伤保险待遇没有精神损害赔偿 | 第37-38页 |
(五) 工伤保险补偿(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不明确 | 第38-45页 |
1、国外关于工伤保险补偿(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处理模式 | 第38-41页 |
(1) 选择模式 | 第38-39页 |
(2) 取代模式 | 第39-40页 |
(3) 兼得模式 | 第40-41页 |
(4) 补充模式 | 第41页 |
2、我国现行工伤保险补偿(赔偿)和民事侵权损害赔偿适用关系的处理模式 | 第41-45页 |
(1) 《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的选择模式:补充或兼得 | 第41-42页 |
(2)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选择模式:取代+兼得模式 | 第42-43页 |
(3) 某些地方政府规章的选择模式——取代+补充模式 | 第43-45页 |
五、完善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45-50页 |
(一) 制定《工伤保险法》,提高工伤保险的法律等级 | 第45页 |
(二) 拓宽工伤保险的实际覆盖范围 | 第45-46页 |
(三) 完善工伤认定标准的相关规定 | 第46-47页 |
1、完善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伤害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46-47页 |
2、完善职工突发疾病视同工伤的认定标准 | 第47页 |
(四) 完善工伤保险待遇的相关规定 | 第47页 |
(五) 明确我国工伤保险补偿(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适用关系 | 第47-50页 |
1、用人单位无过错时的处理模式:取代模式 | 第47-48页 |
2、用人单位存在过错时的处理模式:补充模式 | 第48-49页 |
3、第三人侵权时的处理模式:补充求偿模式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