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7-1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34页 |
·正负电子对撞机 | 第17-34页 |
·PEPⅡ和Babar | 第18-19页 |
·KEK-B和Belle | 第19-20页 |
·BEPCⅠ和BESⅡ | 第20-25页 |
·BEPCⅡ和BESⅢ | 第25-34页 |
·主漂移室 | 第27-29页 |
·飞行时间计数器 | 第29页 |
·束流管 | 第29页 |
·超导螺线管磁铁 | 第29-30页 |
·μ子鉴别器 | 第30-31页 |
·电磁簇射计数器 | 第31-32页 |
·触发判选系统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亮度监测器 | 第34-57页 |
·亮度 | 第34页 |
·BESⅡ亮度监测器 | 第34-37页 |
·BEPCⅡ亮度监测器 | 第37-55页 |
·单轫致辐射Bhabha过程 | 第37-40页 |
·亮度监测器各部分的介绍和最佳尺寸的选择 | 第40-46页 |
·转换体 | 第41-44页 |
·熔融石英 | 第44页 |
·光电倍增管和光导 | 第44-46页 |
·PMT的光阴极的光电子的产额的计算 | 第46-48页 |
·物理接收度的模拟 | 第48-49页 |
·束团大小的影响 | 第48-49页 |
·本底的影响 | 第49-55页 |
·同步辐射 | 第50-51页 |
·气体-束流和托歇克效应 | 第51-54页 |
·丢失计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总结和讨论 | 第55-57页 |
第三章 亮度探测器的实验标定 | 第57-74页 |
·电子束流的模拟和测试 | 第57-67页 |
·用电子代替同能量的单轫致辐射光子的可行性的模拟研究 | 第57页 |
·光电子产额的模拟 | 第57-61页 |
·束流测试的实验环境 | 第61-62页 |
·束流测试的实验装置 | 第62-63页 |
·数据获取和单粒子判选 | 第63-64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4-67页 |
·光电子的产额 | 第64-65页 |
·时间分辨 | 第65-67页 |
·宇宙线测试 | 第67-71页 |
·宇宙线 | 第67-68页 |
·用宇宙线标定亮度探测器 | 第68-71页 |
·光电子产额的标定 | 第71-74页 |
第四章 BEPCⅡ亮度监测器的运行和初步结果 | 第74-94页 |
·亮度监测器运行模式 | 第75-84页 |
·bunch by bunch模式 | 第75-79页 |
·初步结果 | 第78-79页 |
·备用模式 | 第79-84页 |
·束流对撞优化 | 第84-92页 |
·束团大小和亮度估算 | 第92-94页 |
·束团大小 | 第92-93页 |
·亮度估算 | 第93-94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4-96页 |
附录A 摘要 | 第96-97页 |
附录B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97-98页 |
附录C 简介 | 第98-102页 |
附录D 强子相互作用 | 第102-112页 |
D.1 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 | 第102-103页 |
D.2 标准模型 | 第103-105页 |
D.3 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色动力学 | 第105-106页 |
D.4 核-核碰撞,Glauber模型 | 第106-108页 |
D.5 HIJING产生器 | 第108-112页 |
附录E 双重子态 | 第112-131页 |
E.1 手征SU(3)夸克模型 | 第112-116页 |
E.2 (ΩΩ)_(0+)的性质和生成截面 | 第116-124页 |
E.2.1 (ΩΩ)_(0+)的性质 | 第116-117页 |
E.2.2 (ΩΩ)_(0+)的生成截面 | 第117-124页 |
E.2.2.1 电磁过程 | 第117-119页 |
E.2.2.2 强相互作用过程 | 第119-121页 |
E.2.2.3 两步过程 | 第121-124页 |
E.3 模拟内容及结果 | 第124-128页 |
E.3.1 电磁作用过程 | 第125-126页 |
E.3.2 两步过程 | 第126-128页 |
E.3.3 (NΩ)_(022)的产额 | 第128页 |
E.4 结果和讨论 | 第128-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