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志班”生存与发展研究--基于南京“宏志班”和启东“晨曦班”的个案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16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6-9页 |
| 二、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三、文献综述及本文的创新 | 第10-14页 |
| 四、研究目的与思路 | 第14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宏志班”的意义与价值 | 第16-21页 |
| 一、政治意义 | 第16-18页 |
| 二、经济意义 | 第18页 |
| 三、道德价值 | 第18-19页 |
| 四、教育价值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宏志班”的现状描述 | 第21-38页 |
| 一、“宏志班”的成因及其发展历程 | 第21-26页 |
| 二、“宏志班”发展的现实阐释 | 第26-34页 |
| 三、“宏志班”的基本特点 | 第34-38页 |
| 第三章 “宏志班”的困境与成因 | 第38-46页 |
| 一、招生管理:人为与制度的两难 | 第38-40页 |
| 二、人格教育: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 | 第40-42页 |
| 三、教育资助:公平与效率的抉择 | 第42-46页 |
| 第四章 “宏志班”生存与发展对策 | 第46-57页 |
| 一、鼓励:营造扶贫助学的社会氛围 | 第46-47页 |
| 二、规范:完善基础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 | 第47-50页 |
| 三、扶持:创新“宏志班”教育培养机制 | 第50-55页 |
| 四、督导:保障“宏志班”健康发展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