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旋翼与机身气动干扰的计算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 ·概述 | 第15-16页 |
| ·旋翼和机身干扰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 ·旋翼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 ·旋翼的相对运动 | 第20页 |
| ·桨叶的挥舞运动 | 第20-21页 |
| ·桨叶的摆振运动 | 第21页 |
| ·桨叶的变距运动 | 第21-22页 |
| ·动量理论 | 第22-23页 |
| ·叶素理论 | 第23-25页 |
| ·涡流理论 | 第25-28页 |
| ·内部问题——旋翼桨叶分析 | 第25-26页 |
| ·升力线理论 | 第25-26页 |
| ·升力面理论 | 第26页 |
| ·外部问题——旋翼尾迹分析 | 第26-28页 |
| ·旋翼尾迹流场的表述 | 第26-27页 |
| ·尾迹分析模型 | 第27-28页 |
| ·面元法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旋翼尾迹的模拟 | 第29-47页 |
| ·坐标系与假设 | 第29-31页 |
| ·主要假设 | 第29页 |
| ·坐标系及坐标变换 | 第29-31页 |
| ·旋翼桨叶模型 | 第31-33页 |
| ·桨叶叶素模型 | 第31-32页 |
| ·桨叶气动模型 | 第32-33页 |
| ·自由尾迹模型 | 第33-39页 |
| ·近尾迹和远尾迹 | 第34-35页 |
| ·涡线控制方程 | 第35页 |
| ·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35-37页 |
| ·初始条件和周期性边界条件 | 第37-38页 |
| ·涡元的诱导速度 | 第38-39页 |
| ·尾随涡环量和脱体涡环量 | 第39页 |
| ·模型的修正 | 第39-43页 |
| ·涡核模型的引入 | 第40-41页 |
| ·耗散效应的处理 | 第41页 |
| ·形变效应的处理 | 第41-43页 |
| ·计算方法 | 第43-47页 |
| ·自由尾迹的迭代算法 | 第43-44页 |
| ·初始尾迹结构 | 第44-45页 |
| ·初始桨叶入流 | 第45-46页 |
| ·尾迹收敛条件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机身的模拟 | 第47-54页 |
| ·坐标系与假设 | 第47-48页 |
| ·主要假设 | 第47页 |
| ·坐标系与坐标变换 | 第47-48页 |
| ·机身面元模型 | 第48-52页 |
| ·面元的构造 | 第48-49页 |
| ·一阶面元方法 | 第49-50页 |
| ·源/汇面元的诱导速度 | 第50-52页 |
| ·影响系数矩阵 | 第52页 |
| ·计算方法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旋翼/机身气动干扰 | 第54-56页 |
| ·耦合模型 | 第54-55页 |
| ·干扰流场的非定常特性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6-76页 |
| ·算例模型 | 第56-57页 |
| ·旋翼模型 | 第56页 |
| ·机身模型 | 第56-57页 |
| ·旋翼尾迹模型的验证 | 第57-58页 |
| ·验证模型 | 第57-58页 |
| ·验证结果与分析 | 第58页 |
| ·模型的算例分析 | 第58-76页 |
| ·单独旋翼 | 第58-60页 |
| ·悬停状态 | 第58-59页 |
| ·前飞状态 | 第59-60页 |
| ·单独机身 | 第60-61页 |
| ·实验模型 | 第60-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页 |
| ·旋翼机身组合体 | 第61-76页 |
| ·机身表面定常压力 | 第61-63页 |
| ·机身表面非定常压力 | 第63-7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页 |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 附录A NACA0012 翼型升力特性 | 第84-88页 |
| 附录B NACA0012 翼型阻力特性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