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论文的立题背景 | 第10页 |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三、论文的研究要点 | 第11页 |
四、论文的研究范畴 | 第11-12页 |
五、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金融制度领域的初步探讨 | 第13-15页 |
一、金融交易费用及金融制度安排 | 第13页 |
二、对于金融制度的划分以及现实体现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金融制度变迁理论 | 第15-27页 |
一、国外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1、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15-16页 |
2、金融制度设计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二、博弈理论的初步阐述 | 第17-19页 |
1、博弈理论及其前提假定 | 第17-18页 |
2、对制度变迁博弈分析的研究方法及分析工具 | 第18-19页 |
三、非正式规则下的博弈分析 | 第19-23页 |
1、经济人博弈的一般性框架 | 第19-20页 |
2、纳什均衡和子博弈精炼均衡—非正式规则产生的基础 | 第20-21页 |
3、博弈论中非正式规则的特征 | 第21-23页 |
4、非正式规则变迁的博弈论描述 | 第23页 |
四、金融制度变迁中的利益集团活动 | 第23-27页 |
1、S-P-B模型 | 第24-25页 |
2、利益集团活动与金融制度变迁 | 第25-27页 |
第三部分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对称分析 | 第27-49页 |
一、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分析 | 第27-29页 |
1、建国初期至1978年的金融制度变迁 | 第27-28页 |
2、1978 年至90年代初的金融制度变迁 | 第28页 |
3、90 年代初至今的金融制度变迁 | 第28-29页 |
二、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 第29-30页 |
1、强制性 | 第29页 |
2、渐进性 | 第29页 |
3、滞后性 | 第29-30页 |
三、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对称分析 | 第30-38页 |
1、我国金融安排的一般性描述 | 第30-31页 |
2、我国金融体制中的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形成分析 | 第31-33页 |
3、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系统所产生的体制冲突 | 第33-34页 |
4、中国经济与金融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 第34-35页 |
5、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对称状况探讨 | 第35-36页 |
6、中国的非正规金融安排 | 第36-38页 |
四、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作用的实例分析 | 第38-40页 |
1、温州经济发展与正规金融 | 第38-39页 |
2、温州经济发展与非正规金融 | 第39-40页 |
3、温州二元金融模式的启示 | 第40页 |
五、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对称与利益集团活动 | 第40-43页 |
1、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利益主体 | 第41页 |
2、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益集团的行为分析 | 第41-43页 |
六、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方向 | 第43-49页 |
1、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43页 |
2、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向 | 第43-44页 |
3、在两种制度变迁方向中的金融不对称 | 第44-45页 |
4、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 第45-46页 |
5、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对金融制度变迁的影响 | 第46-49页 |
第四部分 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 第49-52页 |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二、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1、调整政府定位,转变政府职能 | 第51页 |
2、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促进金融制度向市场化转型 | 第51页 |
3、推进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增强市场金融服务能力 | 第51页 |
4、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金融活动透明度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