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2 声场测量理论基础 | 第11-20页 |
2.1 室内声场理论 | 第11-13页 |
2.1.1 简正波理论 | 第11-12页 |
2.1.2 室内稳态声场 | 第12页 |
2.1.3 扩散声场 | 第12页 |
2.1.4 混响 | 第12-13页 |
2.2 管中平面波理论 | 第13-19页 |
2.2.1 矩形声波导管 | 第13-14页 |
2.2.2 矩形管中平面波获得 | 第14页 |
2.2.3 圆柱形波导管 | 第14-15页 |
2.2.4 管中平面波理论应用:管道噪声控制 | 第15-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3 吸声原理及测量方法 | 第20-34页 |
3.1 材料及结构的吸声原理 | 第20-23页 |
3.1.1 均匀材料 | 第20页 |
3.1.2 多孔材料 | 第20页 |
3.1.3 微穿孔吸声体 | 第20-21页 |
3.1.4 复合板共振吸声体 | 第21-22页 |
3.1.5 水声吸声结构 | 第22-23页 |
3.2 传统吸声系数的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3.2.1 混响室法 | 第23-24页 |
3.2.2 驻波比法 | 第24页 |
3.3 传递函数法 | 第24-28页 |
3.3.1 简谐激励下的吸声系数 | 第25页 |
3.3.2 随机激励下的吸声系数 | 第25-26页 |
3.3.3 奇异问题 | 第26页 |
3.3.4 双传声器传递函数法的不确定度分析 | 第26-27页 |
3.3.5 传递函数法的改进 | 第27-28页 |
3.4 水声材料的吸声系数的测量方法 | 第28-29页 |
3.4.1 自由场法 | 第28页 |
3.4.2 自由场测量的改进—脉冲 Prony方法 | 第28-29页 |
3.4.3 水声材料测量的驻波比法 | 第29页 |
3.4.4 水声材料测量的传递函数法 | 第29页 |
3.5 矢量传感器在吸声系数测量中的应用 | 第29-33页 |
3.5.1 空气质点振速传感器的应用 | 第30页 |
3.5.2 矢量水听器在水声吸声系数测量中的应用探讨 | 第30-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4 隔声原理与测量方法 | 第34-44页 |
4.1 无限大障板隔声原理 | 第34-36页 |
4.2 AutoSEA隔声仿真计算 | 第36-39页 |
4.3 隔声测量混响室法 | 第39页 |
4.4 阻抗管测量隔声原理 | 第39-43页 |
4.4.1 传统三传声器法 | 第39-40页 |
4.4.2 四传声器法 | 第40-42页 |
4.4.3 不确定度分析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5 基于传递函数法的吸声系数与传递损失同步测量技术 | 第44-71页 |
5.1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测量程序设计基础 | 第44-50页 |
5.1.1 虚拟仪器技术以及 LabVIEW | 第44-45页 |
5.1.2 声学信号采集与处理基础 | 第45-49页 |
5.1.3 声学测量基本知识 | 第49-50页 |
5.2 吸声系数测量系统 | 第50-63页 |
5.2.1 吸声测量系统配置 | 第50-53页 |
5.2.2 吸声测试系统程序设计与结果验证 | 第53-61页 |
5.2.3 吸声测量系统应用于现场测量 | 第61-63页 |
5.3 隔声系数测量系统 | 第63-69页 |
5.3.1 隔声测量系统配置 | 第63-64页 |
5.3.2 隔声测量程序架构 | 第64页 |
5.3.3 程序解决关键问题 | 第64-66页 |
5.3.4 隔声程序测量结果验证 | 第66-68页 |
5.3.5 驻波管隔声测量的应用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