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率可靠度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及应用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7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无反演损伤识别方法 | 第15-18页 |
| ·损伤模式匹配法 | 第15-16页 |
| ·损伤敏感因子法 | 第16-18页 |
| ·有反演损伤识别方法 | 第18-33页 |
| ·反问题基本理论与求解方法 | 第19-20页 |
| ·模型修正与参数识别 | 第20-28页 |
| ·基于模型修正的损伤诊断 | 第28-33页 |
| ·大型复杂结构损伤识别的关键问题 | 第33-3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模型修正与参数识别理论 | 第37-72页 |
| ·反问题的概念 | 第38-40页 |
| ·何谓反问题 | 第38-39页 |
| ·反问题的特点和求解困难 | 第39-40页 |
| ·力学反问题的求解 | 第40-46页 |
| ·力学反问题解的定义 | 第40-43页 |
| ·力学反问题的主要求解方法 | 第43-46页 |
| ·模型修正理论 | 第46-55页 |
| ·动力响应测试数据的修正 | 第46-47页 |
| ·模型缩聚及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模型修正方法 | 第47-49页 |
| ·参数型模型修正方法 | 第49-55页 |
| ·参数识别理论 | 第55-68页 |
| ·基于静力测试数据的参数识别方法 | 第56-58页 |
| ·联合应用动力和静力测试数据的参数识别方法 | 第58-65页 |
| ·参数识别问题的正则化修正 | 第65-68页 |
| ·非线性混合反演算法 | 第68-71页 |
| ·混沌最优化方法 | 第68-69页 |
| ·传统混沌最优化方法的修正 | 第69-70页 |
| ·参数识别的混沌最优化混合算法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三章 基于概率可靠度理论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72-115页 |
| ·概率参数结构与摄动随机有限元 | 第73-77页 |
| ·理论基础与基本假定 | 第73-74页 |
| ·结构随机动力响应分析的摄动法 | 第74-76页 |
| ·结构随机静力响应分析的摄动法 | 第76-77页 |
| ·基于摄动随机有限元的参数识别与损伤概率诊断 | 第77-81页 |
| ·参数识别理论 | 第77-79页 |
| ·损伤概率诊断方法 | 第79-81页 |
| ·蒙特卡罗方法及其在参数识别中的应用 | 第81-86页 |
| ·蒙特卡罗随机有限元法 | 第81-84页 |
|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参数识别 | 第84-86页 |
| ·损伤识别的概率可靠度法 | 第86-95页 |
| ·损伤概率的确定 | 第86-88页 |
| ·损伤的可识别性指标 | 第88-91页 |
| ·损伤判别临界值的确定 | 第91-92页 |
| ·损伤识别的综合指标 | 第92页 |
| ·基于概率可靠度理论的自动损伤识别 | 第92-95页 |
| ·方法的验证与应用 | 第95-114页 |
| ·试验概况 | 第95-100页 |
| ·结构响应观测数据的误差情况 | 第100-105页 |
| ·参数识别结果的统计特征 | 第105-109页 |
| ·损伤概率诊断结果 | 第109-114页 |
| ·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四章 损伤识别关键问题研究 | 第115-179页 |
| ·超单元理论及超单元模型的参数化 | 第116-126页 |
| ·超单元基本理论 | 第116-118页 |
| ·超单元模型的参数化 | 第118-120页 |
| ·超单元模型参数识别 | 第120-121页 |
| ·超单元模型的可疑损伤定位 | 第121-126页 |
| ·证据理论及其在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 第126-137页 |
| ·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127-128页 |
| ·证据合成方法 | 第128-134页 |
| ·基于证据理论的决策方法 | 第134-136页 |
| ·基于证据理论的可疑损伤位置判别决策 | 第136-137页 |
| ·复杂结构损伤识别的多重子步法 | 第137-140页 |
| ·基于证据理论的损伤识别试验研究 | 第140-150页 |
| ·试验概况 | 第140-142页 |
| ·试验结构的损伤识别 | 第142-144页 |
| ·基于证据理论的损伤识别研究 | 第144-150页 |
| ·多重子步法在斜拉桥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 第150-17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1页 |
| ·损伤定位研究 | 第151-162页 |
| ·损伤程度识别 | 第162-172页 |
| ·方法在实际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中的验证 | 第172-17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72-174页 |
| ·损伤位置识别 | 第174-176页 |
| ·损伤程度识别研究 | 第176-177页 |
| ·小结 | 第177-179页 |
| 结论 | 第179-182页 |
| 致谢 | 第182-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3-20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20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