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57页 |
·芽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分析 | 第27-30页 |
·PEG处理浓度的确定 | 第27页 |
·渗透胁迫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27-29页 |
·渗透胁迫对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渗透胁迫对根、芽的影响 | 第28页 |
·渗透胁迫对干物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渗透胁迫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9-30页 |
·渗透胁迫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渗透胁迫对种子中淀粉酶的影响 | 第30页 |
·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分析 | 第30-45页 |
·水分胁迫对形态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第30-35页 |
·苗高生长速度 | 第30-31页 |
·叶长生长速度 | 第31页 |
·叶面积增长速度 | 第31-32页 |
·水分胁迫对叶片和苗高的影响 | 第32-35页 |
·水分胁迫对根数的影响 | 第35页 |
·水分胁迫对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第35页 |
·水分胁迫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5-45页 |
·品种抗旱性的确定 | 第36-37页 |
·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品种苗期抗旱性关系 | 第37-38页 |
·丙二醛含量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 第38-39页 |
·脯氨酸含量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 第39页 |
·叶片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 第39-40页 |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 第40-42页 |
·抗坏血酸、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 第42页 |
·抗氧化保护性酶活性(SOD、POD、CAT)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 第42-44页 |
·硝酸还原酶(NR)活性、硝态氮含量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 第44-45页 |
·ABA含量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 第45页 |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 第45-54页 |
·芽期鉴定指标和苗期生理鉴定指标的筛选 | 第45-51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45-46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46-51页 |
·构造参考序列 | 第46页 |
·确定比较序列 | 第46页 |
·灰色关联度的确定 | 第46-51页 |
·水稻芽期的灰色关联度的确定 | 第46-48页 |
·水稻苗期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8-51页 |
·苗期形态鉴定指标的筛选 | 第51-52页 |
·水稻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方程的建立 | 第52-54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2页 |
·隶属函数分析 | 第52-53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53页 |
·各品种综合抗旱能力 | 第53-54页 |
·D值与筛选出的指标相对值的回归方程 | 第54页 |
·品种抗旱性的评价 | 第54-57页 |
·大批量品种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用综合评价值对品种抗旱性进行评价 | 第55-57页 |
4 讨论 | 第57-65页 |
·水稻抗旱性研究指标的选用 | 第57页 |
·水稻芽、苗期抗旱性鉴定的研究方法 | 第57页 |
·干旱胁迫下各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57-59页 |
·芽期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57-58页 |
·苗期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58-59页 |
·干旱胁迫下各生理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59-62页 |
·芽期生理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59-60页 |
·苗期生理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60-62页 |
·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 第62-63页 |
·品种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