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音乐特征的实地调查与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民族溯源及人文地理环境 | 第12-21页 |
第一节 民族溯源 | 第12-16页 |
一、民族溯源 | 第12-15页 |
二、语言及语系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侗族人文地理环境 | 第16-21页 |
一、侗族人口及分布 | 第16页 |
二、社会经济状况 | 第16-17页 |
三、文化生活 | 第17-21页 |
第二章 侗族人的歌唱生活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唱师式”的音乐形式 | 第21-25页 |
一、歌师 | 第21-22页 |
二、歌师名录 | 第22-25页 |
第二节 侗族民间合唱传承的基石——歌队 | 第25-30页 |
一、歌队的组织 | 第26-27页 |
二、歌队的指导老师——歌师 | 第27页 |
三、歌队的训练 | 第27-28页 |
四、歌队的演唱场所 | 第28-29页 |
五、歌队分工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侗族大歌音乐本体特征 | 第30-48页 |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 第30-32页 |
一、侗族大歌的分类 | 第30-31页 |
二、侗族大歌的结构特征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支声手法的特点 | 第32-39页 |
一、羽宫的三度结合 | 第35-36页 |
二、平行三度的进行 | 第36页 |
三、其他音程的结合 | 第36-39页 |
第三节 持续音的用法 | 第39-42页 |
第四节 对比、模仿的因素 | 第42-44页 |
第五节 调式色彩与终止式 | 第44-48页 |
一、停在羽调式第三级的宫音或羽宫两音上 | 第45页 |
二、停在羽调式第五级的角音或角微两音上 | 第45-46页 |
三、进入同宫系统的宫调式,形成羽宫调式交替 | 第46页 |
四、由羽调式转入不同宫系统的上二度的羽调式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侗族大歌文化生态 | 第48-60页 |
第一节 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48-49页 |
第二节 自然条件 | 第49-51页 |
第三节 侗族大歌的民间文化生态 | 第51-55页 |
一、鼓楼文化对大歌的影响 | 第51-53页 |
二、“外嘿”、“外顶”对大歌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三、行歌坐月对大歌的影响 | 第54页 |
四、对歌习俗对大歌的影响 | 第54-55页 |
第四节 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态 | 第55-57页 |
一、语言对大歌的影响 | 第55-56页 |
二、侗族乐器与侗族 | 第56-57页 |
第五节 侗歌多声部的产生和发展初探 | 第57-60页 |
第五章 侗族大歌的传承、传播与保护 | 第60-70页 |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 第60-62页 |
一、师徒口耳传承 | 第60-61页 |
二、汉字系统传承 | 第61页 |
三、现代技术手段传承 | 第61-62页 |
四、学校教育传承 | 第62页 |
第二节 侗族大歌对他民族文化的接受与影响 | 第62-63页 |
第三节 侗族大歌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冲突 | 第63-66页 |
第四节 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播 | 第66-70页 |
结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