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械手论文

六自由度机械手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及计算机仿真

第1章 绪论第1-13页
   ·工业机器人技术第10-11页
     ·工业机器人简介第10页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第10-11页
   ·虚拟样机技术第11页
   ·ADAMS 软件概述第11-12页
   ·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研究的概况第12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第12-13页
第2章 位姿描述和齐次变换第13-18页
   ·刚体位姿描述第13-14页
     ·位置的描述第13页
     ·方位的描述第13-14页
     ·位姿的描述第14页
   ·坐标变换概述第14-16页
     ·坐标平移变换第15页
     ·坐标旋转变换第15页
     ·一般变换第15-16页
   ·齐次坐标和齐次变换第16页
   ·齐次变换矩阵的乘法运算第16-17页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3章 机械手运动学第18-32页
   ·机械手连杆参数和连杆坐标系第18-20页
     ·连杆描述第18-19页
     ·连杆连接的描述第19页
     ·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第19页
     ·连杆坐标系第19-20页
     ·连杆坐标系规定的连杆参数第20页
   ·连杆变换和运动学方程第20页
   ·IR82400/10 型机械手连杆间的坐标变换第20-21页
   ·IR82400/10 型机械手的运动学方程第21-23页
   ·运动学反解分析第23-26页
     ·关节角θ_1第23页
     ·关节角θ_2第23-24页
     ·关节角θ_3第24页
     ·关节角θ-4第24-25页
     ·关节角θ_5第25页
     ·关节角θ_6第25-26页
   ·雅可比矩阵第26-30页
   ·奇异性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喷涂实验第32-38页
   ·IR82400/10 型机械手简介第32页
   ·实验描述第32页
     ·初始位置定义第32页
     ·机械手工作过程第32页
   ·坐标系的定义第32-34页
     ·工具坐标系及定义方法第32-33页
     ·工件坐标系及定义方法第33-34页
   ·示教程序第34-35页
   ·程序说明第35页
   ·程序导入第35-36页
   ·程序调试和执行第36-37页
   ·实验结果第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5章 规划仿真轨迹第38-42页
   ·建立工件坐标系第38页
   ·各段轨迹方程第38-40页
   ·轨迹上的点在基坐标系中的位置第40页
   ·轨迹点的选取第40页
   ·工具姿态的确定第40-41页
   ·关节数据的计算第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6章 机械手样机模型第42-59页
   ·设置操作环境第42页
   ·建立样机参数化模型第42-54页
     ·建立基础设计变量第42-44页
     ·基座的建模第44-46页
     ·连杆1 的建模第46-48页
     ·连杆2 的建模第48页
     ·连杆3 的建模第48-50页
     ·连杆4 的建模第50页
     ·连杆5 的建模第50-51页
     ·连杆6 的建模第51页
     ·工具的建模第51-52页
     ·机械手模型第52-53页
     ·传送带的建模第53-54页
     ·添加固定铰链第54页
   ·为机构添加驱动第54-56页
   ·添加关节角度范围传感器第56-58页
   ·模型的细化第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7章 机械手运动学仿真第59-80页
   ·仿真假设第59页
   ·模型调试和仿真分析控制参数设置第59-60页
   ·工具末端运动轨迹第60页
   ·各个关节转角的测量第60-63页
   ·关节角速度的测量第63页
   ·工具姿态的测量第63-64页
   ·工具速度的测量第64-65页
   ·工具位置的测量第65-66页
   ·各连杆质心角速度的测量第66-68页
   ·各关节角时、频曲线的转换第68-71页
   ·建立速度选择对话框第71-76页
     ·建立对话框第71-75页
     ·在菜单栏上添加对话框菜单键第75-76页
   ·三种速度下的铰链支反力第76-78页
   ·杆件动能的测量第78-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8章 动力学分析第80-91页
   ·机械手动力学第80-86页
     ·关节速度的表示方法第80-81页
     ·机械手的动能第81-86页
   ·在MATLAB/simulink 中分析动力学方程的重力向量第86-89页
   ·在simulink 中的仿真分析结果第89-90页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结论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5页
中文摘要第95-97页
英文摘要第97-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焊作业对工人神经行为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下一篇:窑用新型高效低污染燃烧系统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