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3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水泥窑用燃烧器的分类与发展 | 第11-17页 |
·燃烧器开发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主要指标 | 第20页 |
·开发新型高效燃烧器的技术方案 | 第20-21页 |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燃烧系统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CFD技术的一般步骤 | 第24-25页 |
·数值模拟工具的选择 | 第25-29页 |
·燃烧器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29-33页 |
第3章 燃烧器—回转窑系统的二维数值模拟 | 第33-41页 |
·燃烧器—回转窑系统二维模型的建立与流场特点 | 第33-35页 |
·燃烧器—窑内体系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边界条件 | 第33-34页 |
·收敛条件 | 第34页 |
·燃烧器二维流场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影响燃烧器—窑内系统冷态流场的因素 | 第35-40页 |
·各风道对燃烧器—窑系统流场的影响 | 第36-38页 |
·燃烧器二维冷态流场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指导意义 | 第38-40页 |
·本章小节 | 第40-41页 |
第4章 燃烧器三维模型的建立与冷态模拟 | 第41-59页 |
·燃烧器三维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41-45页 |
·燃烧器三维模型的冷态模拟 | 第45-56页 |
·燃烧器的三维数值模拟假设前提 | 第45页 |
·燃烧器三维模型的冷态模拟 | 第45页 |
·边界条件的给定 | 第45-46页 |
·燃烧器三维模型的冷态模拟的结果 | 第46-49页 |
·燃烧器各风道对窑内流场的影响 | 第49-56页 |
·燃烧器二维与三维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56-58页 |
·回流区分布 | 第57-58页 |
·各风道对窑内流场的影响 | 第58页 |
·本章小节 | 第58-59页 |
第5章 燃烧器—回转窑内煤粉燃烧模拟 | 第59-74页 |
·燃烧器—窑内系统热态模拟理论基础 | 第59-62页 |
·燃烧器—窑内系统热态模拟 | 第62-73页 |
·边界条件 | 第62页 |
·煤粉燃烧的数值模拟 | 第62-64页 |
·影响煤粉燃烧的几个因素 | 第64-69页 |
·烟煤、贫煤、无烟煤燃烧模拟比较 | 第69-73页 |
·本章小节 | 第73-74页 |
第6章 燃烧系统污染形成与控制 | 第74-86页 |
·NOx的生成原理 | 第74-76页 |
·NOx的生成的分类 | 第74-76页 |
·NOx形成的数值解方法 | 第76-80页 |
·热力型NOx形成的数值解方法 | 第76-78页 |
·快速型NOx的形成 | 第78页 |
·燃料型NOx的形成 | 第78-79页 |
·回燃型NOx | 第79-80页 |
·NOx形成的数值模拟 | 第80-84页 |
·热力型NOx形成的数值模拟 | 第80-82页 |
·NOx生成总量的数值模拟 | 第82-84页 |
·减少NOx形成的措施 | 第84-85页 |
·本章小节 | 第85-86页 |
第7章 燃烧器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第86-106页 |
·数值模拟结果对工程实际应用的指导意义 | 第86-89页 |
·华新5#窑窑头燃烧器的开发与工程应用 | 第89-96页 |
·项目概况 | 第89-90页 |
·燃料情况 | 第90页 |
·燃烧器的设计思想 | 第90页 |
·燃烧器的设计参数 | 第90-91页 |
·具体实施 | 第91-93页 |
·实施结果 | 第93-95页 |
·综合评价 | 第95-96页 |
·华新恩施线窑头燃烧器的工程应用 | 第96-101页 |
·项目概况 | 第96页 |
·燃料情况 | 第96-99页 |
·设计思想 | 第99页 |
·设计参数与配套设备 | 第99页 |
·ES烧成系统运行状况 | 第99-100页 |
·系统运行结果评价: | 第100-101页 |
·综合评价 | 第101页 |
·其它生产线的应用 | 第101-106页 |
·华新宜都Ⅱ线窑头燃烧器的工程应用(2000T/D) | 第101-102页 |
·华新云南线窑头燃烧器的工程应用(3500T/D) | 第102-103页 |
·华新襄樊线窑头燃烧器的工程应用(4000T/D) | 第103-106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06-110页 |
·研究成果 | 第106-109页 |
·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 | 第115-116页 |
工程应用照片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